又到一年一度志愿填报时,想起去年紧张时刻,那比他们高考还紧张,反反复复比对,改改又改改,到处无头苍蝇似地到处打听消息,改了又删除,删除又添加,不断折腾,这日子,过得比天黑还黑,再也不想回首过往这记忆了,好在,自己还厉害,三所学校全都卡点到位,虽然只有一所学校录取,但也算没瞎折腾,但再也不想回顾这段恐怖的过往记忆了。
志愿志愿,考的是家长的心智和对信息的敏感度,比如,在对比历年分数线时,要看政策是不是更新,一些转公的学校,会比历年分数线高些,所以要注意了解,而一些冷门专业,会因为学科限制分数低些,但要考虑到自己是不是真的愿意去,与孩子谈谈利弊,如果确定不是特别讨厌的话,可以先进再转,避免错过机会。
一定要看清楚学费,各种学校的标准不一样,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分数来选择,不要选择学费过高,然后成为负担。当然,也不要因为学费,而错过更高层次的学校,其实,好的学校理论性强些,差一些的学校实践性强些,即使学费高些,可以勤工俭学来凑学费,只要第一学期过了,也是可以的。总之,就是选自己分数最适合的学校,不要可以考高的学校而因为顾忌学费,而错过了,当然,那些中外合资的学校是肯定尽量不去的,因为太贵的学费。其实,各学校的办学层次在各官网上都有的,再忙再忙至少你自己喜欢的学校喜欢的专业一定要研究透至少三至五所。
如果有可能的话,省外好一点的学校想冲的话也可以放在前面,但省外的学校招生的数并不多,这就要靠运气,有时候运气也特别重要。
志愿,看似多,其实最终也就一所学校,所以,你最喜欢的,分数最接近的至少三个或者三个以上专业一定要前面稳的,不要一味地冲高校、名校,然后再按冲稳保三个原则来拼80个志愿,前面的志愿一定要自己想去的,避免后悔。分析去年分数线,除了民办转公办的学校差异大些,还有就是钱少的专业分数高些,其他参考线大致变化上下起伏一些。文科类的分数线老高,比如英语、新闻、汊语言文学之类分数线远远超过其他分数线,在同一学校选择上要冷门与热门专业相结合,机会大一些。
其实,有条件的话,还是专家参考、自己考察、孩子意愿三结合,这样会好些。
一个孩子,一生就一次,不管考好与不好,都是尽自己的水平了,最终在志愿这个关键的环节上,最好三者结合,好的学校到省外,稍微差的学校尽量在省内,因为虽然志在远方,但远是因为学校好,而既然不是特别好的,不如在熟悉的省内,这样可以避免不习惯的生活方式,比如方言,就是一件很恐怖的事,你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那要花多少时间来熟悉啊。但如果省外真是好学校,也可以考虑,毕竟,一所好学校学习氛围会影响你一辈子的。
其实,专业真的很重要,学校好是一个前提,但学习不感兴趣的东西,最终读得心累,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优势,无论考哪个层次的学校,都不要简单将自己划分等次,将人和设限,将自己定位,摆正心态,规划好未来职场的道路。
其实,人生漫漫,你学校里学得再优秀,最终未来职场也归于一个专业的精深,虽然体制内是目前都追求的向往,但有价值的职场更是追求的目标。
每一个阶段的结束,是新阶段的开始,既扬帆,就努力起航吧,即使目前是一只迷茫的小鸟,也会在未来各种规划和培育体系中成长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心智成熟的历练中,你会越来越自信。
结束,是更好的开始,无论结果如何,忘记所有优秀的,不优秀的,一切都成为记忆,勇攀登的是前方的高峰,寻找你生活不断达到的高度。
记住,自信、乐观、勇敢是你本来应该有的样子,努力更新知识库,会成为你心中理想的样子。
最后,无论命运将驶到哪个位置,你都应该拥有最好的职场规划,一点点积累人气,一些些积攒经验,慢慢的,你会成为你领域内的有用之人,人必须目标远大,使巧劲,才会慢慢达到更理想的远方。
没有永远的赢家与输家,所以,无论如何,心理强大才是最强大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