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觉自己读了一个假高中,很多文章只熟悉名字,却没真正用心去品。
这两天看到高中必读优秀古诗文,简短又有注释,适合我这古文小白来学,为什么这段时间这么勤,可能是因为水平跟不上,也可能是因为喜欢说理文,也可能是因为阅历从实践走到理论,重回文章中,以人生经历之后来重新阅读,那是一种顿悟。
话说,这些文章接触已经过了二三十年,每年都会兴致勃勃地阅读一回,但还是不太懂得,但这次似乎有了熟悉的感觉,首先,字词上有了熟悉感,因为变得聪明了,先是粗略一读,然后再抄一遍,再网上找相关的解释与说明,了解大致写作背景,我这人,如果不了解相关故事的背景,是大略读不出来的,所以,尤其害怕阅读那些典故多的,因为实在脑袋一团浆糊,记不住谁是谁,所以需要对比来阅读,一边打通字与词,比如闵、夙、擢、枋、蟪等,了解一下词的各类用法,在掌握了字与词之后,能够熟悉的读出来就会增加语感,这有助于理解。然后再就是,从各类文章中挖掘出最主要的思想,再回到文章中,看到混到读到字词句熟,有记忆天份的背诵绝对是好方法。
好的文章,犹如好友,你永远也不会尬聊,会从中找到生活的一束微光。
《逍遥游》中我们学会了,需要借力,大鹏鸟才能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需要早做准备,才能够有足够的能量飞达远方,而这能量就是知识的蕴藏,并且擅用工具。《劝学》,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学不可已。《屈原列传》中,为屈原行廉志洁的伟大人格而感怀,或许,现在会说,无论如何苟且总比失命好,志洁崇高者,我们又何尝真正明白他恨自己报国无门的遗憾而生成的悲恨,最后沉江的痛苦选择。或许,当下的我们不理解他,但江河无言却永远记得。《陈情表》现在我才认真读懂得了李密孝顺的情真意切,自古忠与孝难两全,但他却以自己的方式达到孝与忠两全。《滕王阁序》中为王勃气势的文势而折服,却又为他早逝的遗憾而难过。
古文学是中华经典的瑰宝,极具有生命力的,人会老,光阴会变,时代会更换,但文字的生命力是活跃的,你无论什么时候来阅读经典,总会给你惊喜,哪怕一条,就足够你继续拥有下一场生活的勇敢。
我们成年人阅读经典文章有一个好处,就是不要有压力,就是能顿悟到哪就到哪,一天收获一点,将过往的精神力量化成你当下内在实力。
人生无常,忧郁时,或许,老祖宗的文字可以给你鼓励与支持,漫漫人生路,我们都是过客,却真的努力过了就无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