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发言稿:好奇心——文学创作的原动力

标签:
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中欧跨文化作家协会年美国和国内著名学者严歌苓老师莅临会场清风驻欧通联中心成立 |
分类: 人生动感 |
好奇心——文学创作的原动力
不管你的经历多么精彩,不管你的时间多么充足,不管你的生活多么富有,也不管你的文笔多么流畅,如果缺乏好奇心,我们的文学创作,就等于燃料不够的跑车,营养不足的食品。我认为,好奇心才是文学创作的原动力,而其它的诸如创作题材、写作技巧、行文特色等等,均是技术问题,都在好奇心之后!下面,就以我个人为例,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想当年,从东北林区走出的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常常在日记里用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后来,被分配到一个跟文学毫不沾边、所学专业也不受重视的国家级科研单位,加上家庭出现了长期内耗,好奇心渐渐地磨没了。本世纪初定居德国后,一种全新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极大地诱发了我的好奇心,忍不住把这一份份的好奇输入了电脑,终于踏上了文学创作之路。我不仅要感谢热爱读书写作的洋夫,还要感谢自己的两次手术,让我在休养生息的同时,有更多的时间来考虑精神需求,并看淡了物质享受。
2005年4月初,我随夫参加了他表姐夫举办的七十周岁生日宴会,我不但被晚宴的火爆气氛所感染,更为表姐夫把所有礼金捐献给一家治疗白内障公益组织的善行所感动,于是,写出了海外生活的第一篇章——《汉斯的生日》,没想到《欧华导报》5月期就刊登了。自此,我开始给德国的三家中文报社投稿,且百发百中,极大地刺激了我的写作热情。
2005至今,我的写作生涯已满十四周年。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时段,从2005年的4月到2013年的5月,也算是初级练笔阶段。八年里,我一共写出近百篇散文和游记,《欧华导报》刊登了32篇,《欧洲新报》(原名:欧洲时尚经济导报)刊登了9篇;40多篇粘贴在同学的群博里。第二阶段,从2013年的5月到现在(2019年5月),这也是我创作的高峰时段,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文字,是这六年间完成的。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们的协会,是协会的文学氛围让我不敢怠慢,努力拼搏。
2013年5月,我协会的第一次年会在德国的林道召开,我受益匪浅。为了与大家更好地互动,我也在新浪网站注册了博客。自从有了这个网络平台,我的创作热情更加高涨,一发不可收。
当我行进在国内外的旅途中,当我参观各种博物馆或艺术馆,当我看到美艳的花花草草,当我观察那些可爱的野禽小鸟,当我与亲朋好友聚会或者聊天儿时,就情不自禁地举起手中的相机,脑海里开始琢磨,是不是可以组成一篇博文呢?我的博客有八个系列,六年发布了850多篇文章,其中植物和美尼图话两个系列最具特色。所谓美尼,就是美因河和尼达河的简称。我为这两个系列书写了260多篇文章,占整个博文的近三分之一,大多是篇幅短小的动植物介绍,素材全部来自我家附近。怀着好奇心,我几乎天天野外东瞧西望,拍摄了近万张动植物图片,回到家里就变成了一篇篇图文并茂的博文。《华商报》总编发现我喜欢招花惹草,便为我开设了个人专栏,专门介绍德国的动植物,主要是野菜。
正因为我加入了本协会,有了博客,有了专栏,后来还加入到国际田园诗社、新西兰诗画摄影社、中国爱情诗刊欧洲站、凤凰诗社欧洲总社等多个文学艺术群,不但让我的精神生活特别充实,也让我的写作水平大大提高。2013年至今,我在协会的两报专栏共投稿8篇,其中发表在《华商报》上的6篇被收录在《走近德国》一书,有26篇发到了协会公众号上;有8篇博文被推荐到新浪首页,1篇被选入国内《环境教育》杂志,1篇被选入国内《清风》杂志,1篇被选入《在希望的田野上》一书,1篇被编入《印象槟城》一书;美国《红杉林》发表1篇,美国《伊利华报》发表2篇;《华商报》和《德国华商》公众号共发表28篇,其中包括个人专栏10篇;《欧华导报》发表40篇,《欧洲新版》发表12篇,法兰克福旅游公众号选用4篇。近几年来,我还热衷于诗歌创作,在多家网络诗社或公众号上发表诗歌100多首,对对子近百联。《中国爱情诗刊》、《国际田园诗》、《新西兰诗画摄影社》、《华人头条》均发布过我个人的诗歌专辑,有1首自由诗被选入《中国新诗百年精选》。一共获得了以下奖项:《欧洲新报》举办的征文比赛三次优秀奖,新西兰“全球旗袍诗歌创作征文比赛”优秀奖,“2017第三届中国诗歌春晚会”欧洲分赛区二等奖,“廉动全球——华人好家风”征文比赛成年组优秀奖,华人头条“缘来华人头条”征文优秀奖,“世界跨年同题诗《诗和远方》大赛”跨年同题诗奖。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个人散文集《两乡情苑》终于付梓。该书共计33万字,收录了81篇相关的文章,由北京团结出版社出版。该书分为“异乡情怀”“故乡情愫”“人生情趣”三大部分,文章不仅涉及了国内外亲朋好友,还有许多景物和十种动物的具体描述。实际上,这就是一本中欧跨文化方面的作品集。
中国的汉字,是象形文字,好多字非常有趣儿。比如“我”字,如果少了第一笔,就成一个“找”字。有人说,官员找的那一撇是权利,商人找的那一撇是金钱,军人找的那一撇是荣誉,学生找的那一撇是分数。而我们搞文学创作的人呢,要我说,找的那一撇就是好奇心!有了好奇心,并保持它的新鲜度,就能找到自我、完善自我!
那么,好奇心是什么呢?百度以心理学作为解释,认为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维基百科这样说:好奇和人类各层面的发展都高度相关,有好奇才会引发学习的过程,以及想要了解知识及技能的欲望。《好奇心》一书的作者,英国的莱斯利,把好奇心归为人类除了食物、性和庇护所之外的第四驱动力。现代社会,各行各业都充满了竞争,如果没有强烈的好奇心,就不会产生浓愈的求知欲,也就不可能胜任许多需要创造性的工作。
中外科学家,由好奇心所引发的发明创造的例子,数不胜数。如英国的发明家瓦特,如果不是看到壶盖儿被开水掀动,就不会发明蒸汽机;两次获诺贝尔奖的波兰科学家居里夫人,要不是童年时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也不至于那么忘我地做科学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物质——镭。文学和艺术大师们也不例外,如果细数起来,几乎没有一位大成就者是靠好奇心“起家”的。如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达芬奇,从小至老一直保持一颗好奇心,才成为史上最著名的博学家之一;德国大文豪歌德,从小也有着极强的好奇心,优越的家庭环境又充分地满足了他的好奇心,最后成为世界级的大师人物。
好奇心,能激发潜能;好奇心,能开发智商;好奇心,能实现梦想。反之,缺乏好奇心,就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虽然搞文学创作的人,主要靠形象思维,跟严丝合缝的科研工作大不相同,但好奇心是一样的。我觉得,文学创作的好奇心,比科研层面要宽得多,因为所关联的事物多,表象又极其纷纭复杂;如果说科学研究是纵向深入,那么文学创作就是横向联合。现实世界里,有许多令人感兴趣的矛盾交叉点,如果用文字把它们系统而合理地梳理好,就会成为一篇不错的文章,若再穿插各种人物和事件过程,就会形成一篇喜闻乐见的小说。如果你好奇这广袤无垠的宇宙,就会写出动人心魄的科幻作品;如果你好奇这绚丽多彩的地球,就会描绘出一幅幅精美的文字画面。
尽管互联网能发现好多知识,好多人已熬制出许多“鸡汤”,但我们每个搞文字的人只能借鉴和学习,不可反反复复地咀嚼别人“吃过”的东西。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那就得时时刻刻保持一颗好奇的心,探索新的领域,写出具有个性的文章。
尽管我所写的东西,仅限于散文、游记和诗歌类,没有深度,也不够长度,还达不到文学大家所认可的广度和高度,但每篇文章都是由好奇心引发的原创作品,都是我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大多诗歌带有田园风情的味道。由于性格使然,我文章里的语言比较活泼,这也许是不少读者喜欢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知天命之年,我才开始步入文学之路,虽然起步很晚,但毕竟没有虚度留德好时光。可写来写去,仍处于小打小闹阶段,与在座的文友相比自惭形秽,不值一提。由于自己的文学修养差,基本功也不扎实,好奇心又是蜻蜓点水式的,至今还写不出有份量的大部头作品或让人惊鸿一瞥的好文章。但不管怎样,凭借这份好奇心,我品嗅到了文学殿堂的墨香气味,感受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享受到了写作时的无比快乐。
文学领域,是人才济济的殿堂,是群芳争艳的花园。光有好奇心,当然远远不够,还得有丰富的写作知识和行文技巧,有那坚韧不拔的开创精神。既然有缘混入此圈儿,那么就应不懈努力。我争取在海外的文坛里,做一棵不太逊色的小小的鼠尾草。
全体与会成员(欧洲时报记者拍摄)
卢新华老师与我们协会的女同胞们(欧洲时报记者拍摄)
我在研讨会上发言(协会会员明明拍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