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华商报的个人专栏——《美尼图话》里,分上下集介绍过德国常见的野菜28种。它们是:野香葱、野韭菜、蒲公英、刺菜(小蓟)、荨麻、荠菜、酸模、山莴苣、野芝麻、芝麻菜、紫苜蓿、山芥菜、榆树钱儿、枸杞叶;西洋菜、水芹菜、老山芹、灰菜、苋菜、艾蒿、苦苣菜、龙葵、槐花儿、牛至、辣根、马齿苋、萹蓄、叶蓼。
现在,再介绍14种春天能采集到的可食植物,它们是:香堇菜、穿叶春美草、繁缕、猪殃殃、榕叶毛莨、白玉草、葱芥、钻果大蒜芥、虞美人、欧活血丹、啤酒花儿、野豌豆、虎杖、小地榆。
一、香堇菜(拉丁名:Viola odorata;德文名:Wohlriechendes Veilchen/Maerz-Veilchen)
我很喜欢这种多年生的植物,虽然长得矮小,但它在房前屋后绽放,就意味着春天来了。它不但好吃,而且深紫色的小花儿特别好看。香堇菜的嫩叶和花朵儿都可以食用,冷拌沙拉热做汤,还可以用它的花瓣儿点缀盘子呢。
二、穿叶春美草(拉丁名:Claytonia perfoliata;德语名:Gewöhnliches
Tellerkraut)
仅听这中文名,就让人神往,如果亲口尝尝,就会从舌尖一直美到胃里。德语名字直译就是“盘子里装的草”——盘草。它是马齿苋科的一年生植物,三月初就可以吃到嫩叶了,德国人也叫它“冬天的马齿苋”。该草的茎、叶、花都可食用,洗净后切段直接拌沙拉最好,清清淡淡很爽口。
三、繁缕(拉丁名:Stellaria aquatica;德语名:Wasserdarm)
这种植物很疯狂,想必好多喜欢养花的同胞很烦它。中国人叫它鹅肠菜,德国人叫它水肠菜,怎么这么相似呢。在路边、河岸和森林里都可以见到。以后不要再烦它了,如果你家花盆长了这种草,就当有机菜尝尝吧。生着能吃,但我感觉还是与土豆一起做汤或放在热面条里更好些,跟菠菜味道差不多。注意,它的叶子是对称的,开着小白花。
四、猪殃殃(拉丁名:Galium aparine;德文名:Klettenlabkraut)
这种植物,浑身上下都是毛毛刺儿,生命力特强。还好,比荨麻温柔,用手采没问题。这种东西还是赖皮缠,在野外招花惹草的我,不知被它拉住裤脚多少回,如果穿裙子被它拉住,它不疼你可就疼啦。有一天,我心血来潮揪了一把回来,没想到放到面条汤里很可口,从此,我对它,爱大于恨啦!
五、榕叶毛莨(拉丁名:Ranunculus ficari;德语名:Gewöhnliches
Scharbockskraut)
这种植物很可爱,像织着黄花的绿地毯一片连一片,河边、草地和公园内多得很。一看到它们,我就想起那句诗:战地黄花分外香!它的叶和花儿都能吃,最好拌沙拉,有点儿辣辣的感觉,不用放老干妈和大蒜啦!
六、白玉草(拉丁名:Silene vulgaris;德语名:Taubenkropf-Leimkraut)
这种草喜欢麦田,有时候在道旁也能看到,一株能分出好多枝叉,常常成帮结队的。要尝到它的美味,得赶在开花儿前,用它的嫩茎和嫩尖煲汤或者炒食。
七、葱芥(拉丁名:Alliaria petiolata;德语名:Knoblauchsrauke/Lauchhederich)
这是一种开着小白花的十字花科植物,也是“飞扬跋扈”到处可见。年轻的样子就是菜样儿,看着顺眼,吃着顺口,也省着用大蒜了,其本身带有蒜味。当然,也要趁嫩吃,叶子和刚刚露头的白花儿均可以食用,让你吃了这顿想那顿。
八、钻果大蒜芥(拉丁名:Sisymbrium officinale;德语名:Weg-Rauke)
跟葱芥一样,这种植物也属于十字花科的葱芥属。该植物的幼苗跟荠菜很相似,但茎是紫色的,有的明显有的不明显。它没有葱芥柔和,茎内有细细的丝儿,可以做饺子或包子馅,当然做汤也不错,多煮两分钟即可。
九、虞美人(拉丁名:Papaver rhoeas;德语名:Klatsch-Mohn)
说起这种植物,就像说起令人怜惜的林妹妹。它那带有“十字架”的火红花儿特别漂亮,微风中扭扭捏捏地摇曳。它与罂粟同科同属,但它可是“良家女儿”哦!嫩叶和籽粒均可食用。刚出来时跟荠菜也相像,但它有细细的绒毛,不难辨别,吃起来跟荠菜差不多,难怪有人称它为大荠菜呢。它的籽儿是黑色的小圆粒儿,德国面包上常见。不过,我倒不建议吃它,留着赏花儿最好了!对野菜有瘾者,可品尝一下!
十、欧活血丹(拉丁名:Glechoma lederaceae;德语名:Gewöhnlicher
Gundermann)
这种一种唇科植物,有点儿像野芝麻,开着紫色的小花。听这名,就知道它是中药,是不是活血俺不知道,反正能吃。但是,这东西的味道怪怪的,嫩叶当佐料或配料可以,放在沙拉或汤里,一次大量吃可就受不了啦。
十一、啤酒花(拉丁名:Humulus lupulus;德语名:Gewöhnlicher Hopfen)
顾名思义,啤酒花是作啤酒的原料,它的花序可用来酿造啤酒。咱们音译为“忽布”,也叫它蛇麻草。它的茎真的像蛇一样,昂着头使劲儿往上爬,还会像绳子一样紧紧地拧在一起。当作野菜食用时,就是要掐断它那细长的“蛇头”和“脖颈”,热水焯下冷却后,再切碎拌沙拉,吃起来相当不错。
十二、两种野豌豆(其一:拉丁名:Vicia sepium,德语名:Zaun-Wicke;其二:拉丁名Vicia cracca,德语名Vogel-Wicke)
这两种野豌豆,都是豆科蚕豆属下的植物,它们的嫩苗都很美味,放在汤里或用热水焯后凉拌都行。这两种植物野外很多,蓝紫色的花串像火苗,彼此间总是勾肩搭背、亲亲密密地挤在一起。两种幼苗看不出有啥区别,只是花串大小不同。
十三、虎杖(拉丁名:Fallopia japonica;德语名:Japanischer Flügelknöterich)
这家伙有个很霸气的名字,德语名直译就是“日本的翅膀蓼”,不知道它怎么从日本飞到这儿来了。这种竹子不竹子、草不草的植物是入侵性的,任你怎么铲除,它还会反扑重生,呼啦啦地一片又一片,我家附近有好几片。说是嫩芽可食用,我就实验一下,用水焯后凉拌,有点儿酸酸的涩涩的,也许有人就喜欢这种味道。
十四、小地榆(拉丁名:Sanguisorba minor;德语名:Kleiner Wiesenknopf)
有些同胞可能知道,法兰克福有种著名的绿汁儿,是用七种植物配制而成的,其中就有这个小地榆。德语的意思是“草地上的小钮扣”。草地上还有一种“大纽扣”呢,我感觉这小“纽扣”好吃些,就推荐它了。东北人叫它黄瓜香,闻起来一股淡淡的黄瓜味儿,怎么吃都有理。
好了,野菜的续集就介绍到这里。最后强调一下,因为我吃素,喜欢在野外采野菜,并积累了一些识别野菜的经验。所有推荐的野菜,已经给出拉丁名和德文名,希望感兴趣者,寻找更多的信息,认准后再采。
依我个人的观点,野生植物虽然能吃,有的非常好吃,但并不可以大量食用,因为我们的胃不熟悉它们,敏感的人群兴许还会出现不适症状。在当今不为食物发愁的生活里,作为一种乐趣儿尝尝鲜,再来个忆苦思甜,就足够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