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的旧作——南方寻竹记

标签:
南方寻竹记国内的竹子德国的竹子竹缘与竹情法兰克福竹景 |
分类: 人生动感 |
题记:本月初的华商报作者联谊会,有两位文友陪我吃素,感觉很爽。事后,有位男同胞表示向我学习也要吃素。我跟他开玩笑:如果你能吃素,就会由老虎变成大熊猫,只是德国的竹子太少了。没想到好几位在德长居的文友纷纷表示:我家有竹子,来吧,吃竹笋!不仅德国有,荷兰也有呢。画家谭大姐说,她家的竹子由青竹三根已发展成参天大树、遮天盖地了!这个我信,因为我家附近的小溪边就有一片竹林,长得非常茂盛。
我很喜欢竹子,三十年前还做过一次竹子出口生意呢,并写过一篇散文。今天倒腾出来,发到博客里,供好友们品味。
人们常把梅、竹、松称为“岁寒三友”。那腊梅、那青竹、那劲松,在文人的笔下变成了精灵,在画家的笔下化作了图腾。
我从小生活在红松的故乡,即祖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林区,自然见惯了各种各样的松。除了满山遍野的红松,还有白皮松、落叶松、马尾松、樟子松等等。我爱松,爱它的高大、挺拔、苍劲,对它有着百看不厌的偏好。我的名字有一“梅”字,故而非常喜欢欣赏和收集有关梅的诗词墨画,我喜梅,喜它的高洁、清香、耐寒,对于梅有着浓厚执著的情感。
但我好生奇怪,既然松、竹、梅常常相提并论,为何在严寒的北方却看不到竹子的踪影呢?我早已不满足仅仅在室内观赏带有熊猫的竹林画了,多么想亲临其境饱览一下竹林的风采啊!
机会终于来了──外商需毛竹,经理一个命令使我有幸南下去寻竹!
八月的南方,骄阳似火,热浪灼人,几乎使人窒息。可强烈的责任感使我不知疲倦地奔波于“两广”之间。听说桂林有竹林,且又有老同学在那里,自然要欣然前往了。
谁都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但却不一定知道桂林的竹子也很有名气呢。当地的一位竹农告诉我,桂林产的竹子材质上等,品种多样,早就出口过东南亚,并问我要哪种竹子。“哪种?”我心里暗自发笑,东北长大的我,还没有见过活生生的竹子呢!没见过竹子的人竟敢做竹子生意,岂不被人笑话!我赶紧从包里掏出一节从外商那里寄来的样品,竹农立即认出那是金竹。“金竹?”广州人说是毛竹,英文传真页上译过来是青竹,可他却说是金竹,我一下子被弄糊涂了。鬼知道我究竟要的是什么竹子!
也许是多年来一直在科研单位工作的关系,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为了弄清竹子的“身世”,我专程来到了雁山脚下的广西植物研究所,并惊动了那里的前任所长──一位老植物学家。从他那一大堆密密麻麻的中外文植物分类学词典中,我方晓得竹子也是一个大家族!仅广西一带就生长着数十种。什么圆竹、方竹、苦竹、淡竹、吊竹等等,无奇不有。天然生长的比比皆是,人工栽培的也逐渐增多。竹子的用途相当广泛,除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坐的竹椅、使的竹筷、挎的竹篮、挑的竹担、划的竹排外,建筑工地上还经常使用竹子作脚手架和跳板,那些用竹箅子精编而成的工艺品,更是风格独特,五花八门,据说创汇还不少呢。怪不得外商紧着催我发货,兴许他们还有什么特殊用途。
那天,我和他终于步入了竹子世界,来到了临桂县宛田供销社。他是我单位的同事,特意赶来帮我确定供货合同的。
天,刚刚下过雨,一条雾带缠绕在碧绿的山腰,显得山村朦朦胧胧,竟有海市蜃楼的感觉。我们跟着供销社主任,踏上了通往竹林的泥泞小路。
一边是山,一边是水,山坡上、河岸边长满了一簇簇青翠的竹子,远远望去恰似一团团巨大的绿蘑菇。走近细瞧,发现笋芽正破土而出,露出一个个可爱的尜状小光头。成竹们肩并肩、手挽手地笔直伫立着,好一幅英姿飒爽、生机盎然的奇景!
那位主任,是个行家里手, 向我们介绍了许多竹子的品种特性,并不住地抱怨:这山高竹子长,实在不好运输;水浅石头多,竹皮难免不划破。而我们的那位小经理,与人家侃的火热,殊不知,他是刚刚到位的“替补队员”,对于竹子并不比我知道得多,“装”的倒像!
竹子要一根根砍倒,打成捆拖运出山,然后把它们装上大卡车运到指定火车站,继而装入车厢运往出口港,在出口港再装上开口集装箱,由水路运至香港,到香港还要重新装船,最后运抵韩国的釜山港。几车皮的竹子多次倒腾,陆海途径约走两千七百公里,耗时一个多月。我这个自始至终“运筹帷幄”的人,终于体会到了外贸出口换汇的种种艰难。还不错,第一次做买卖就幸运地成功了,并留下一段令我终生难忘的“竹子情”。
要说寻竹途中最令我难忘的是什么?我可真的难以回答。不光是那山、那水,那早就令我神往并为之陶醉的竹林,还有生活在竹乡山寨里村民的真诚笑脸,以及那深深驻存我内心的浪漫与情迷。在那美妙的山水世界里,竹林点缀了静态的自然美,而爱心则酿就了动态的人间情。
千里寻竹难,桂林结竹缘,竹节锁情肠,空思多少年!那首同学为我特意在石碑上拓下的关羽竹叶诗,更令我过目难忘: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
我曾为梅感叹,那盛开的花瓣为什么不需要绿叶相伴?我也曾为松遗憾,那健壮之躯为何长不出彩色的花朵儿?我又禁不住为竹惋惜,虽然干直叶茂,却结不出诱人的水果。难怪人们把它们神归一类——岁寒三友“梅、竹、松”!它们不愧为自然界里的强者,诗人墨客笔下的骄子,各个具有一种缺憾的阳刚之美!
我喜欢他们。喜欢梅,战风斗雪、独领风骚的性格;喜欢松,挺拔刚劲、宁折不弯的毅力;喜欢竹,修身自爱、节节向上的骨气!
我爱梅,也爱松,还爱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