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俺老妈牵线搭桥

标签:
老妈的老乡友三个故事为老妈牵线搭桥用微信尽孝心感恩积德 |
分类: 亲朋好友 |
俺家我老大,弟弟妹妹各两个。三个在北方,一个在南方,而我在海外的西方。
在老爸去世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每位都各尽所能地孝敬老妈。我虽然离得最远,不如弟弟妹妹做得那么好,但也力所能及地去做,唯恐丢了大姐的范儿。
其实,我也没做啥大事儿,只不过为老妈牵了几根线、搭了几座桥而已,为了让她老人家在有生之年,尽可能多地见到自己的亲人和曾经的朋友!
去年秋季,我带她从东北到西北、再到华中、最后广西,见到了很多亲人。第一站到伊春,与她好几年没见面的表弟媳、也就是俺的表舅妈会面了,还有我的小表妹。第二站到宁夏,见到了她的妹妹和远道特意赶来的弟弟,即俺的亲姨和亲舅,还有俺姨的三家孩子们。第三站到武汉,在女儿家幸会了我的亲家母和亲家母的老妈。第四站到桂林,之后由妹妹带她去了南宁,与妹妹的婆家人共度了佳节。
除了本家的亲人外,四个亲家和三个外孙女的亲家,俺老妈都亲眼看到了。唯独与德国亲家无缘,不是因为太远,而是隔着阴阳两个世界。
以上寻亲活动,都是在我的亲自参与下,帮助老妈完成的,我已在回国游记里叙述过了。这里很想说的是,通过手机微信遥控,俺还为老妈做了三次牵线搭桥的事儿。
一、找到了河南的杨姨
杨姨,俺家东北的河南老乡,也是近邻。记得小时候,她经常到我家串门儿,跟我老妈一聊就是小半天儿。她的两件事儿,对我触动很大,均发生在四十多年前。一是响应政府号召,她做了节育手术;二是她买瓜子攒钱,为了回老家。
已经有了四五个孩子的她,七十年代初期到市里的大医院做了节育手术。谁知,医生扎的不是输卵管竟然是输尿管,好几天排不了小便,肚子鼓得很大。就在奄奄一息中,院方发现了错误,又来了一次补救手术。在修养期间,她躺在我家的火炕上大骂那个混蛋医生;还告诉我们她要上告医院,把这一医疗事件提升到破坏计划生育的政治高度。院方自知理亏、又怕扩大政治影响,便用经济补偿给予摆平。
她很勤劳勇敢,到处叫卖瓜子,算得上当年勇于吃螃蟹的个体经营者。附近有个小学校,很多孩子都买过她的瓜子。长年累月地卖啊卖,她终于积攒了一笔回乡的路费,大约在八十年代初期,举家迁回了故乡河南。
能与杨姨联系上,是因为我与她家的老大是小学的同班同学,还是童年的好伙伴。去年4月,我俩先后被拉进了同学群,彼此打过招呼后,便悄悄地独聊起来。我说起她的妈,她提起我的娘,越说越亲切,四十年前的往事如打开龙头的自来水。说着说着,灵机一动,何不让两个老人也来个空中对话呢?
由于她刚刚使用微信还不熟悉,便求她的妹妹帮忙;我妈人在桂林,我也得让我的妹妹帮忙。这么一来,两家四个女儿在不同的地点,愣是用微信把老人连在了一起!听说她们老姐俩聊得十分开心,我心里非常高兴。
二、和北京的叔婶儿隔屏面谈
我有一个异姓叔叔,与老爸年龄相仿、同村出生。由于两人一起当兵、一起复原在同一林区,还有当年叔叔把我老妈从河南带到东北,俺婶儿也是同乡人等等原因,我们俩家的感情胜过了亲人。
小时候,俩家走动得特别频繁,每到新年必须互拜,平时总是互通有无。每家都有五个子女,我们相处得亦如兄弟姐妹。他家的老大比我小一个来月,也是我的同学和闺蜜。
叔家的老三靠本事进了北京,之后把爸妈也接了过来。由于她工作太忙,又把大姐调到了京城照顾父母。十年前,我特意到北京去探望叔婶儿,两位老人过得相当幸福,子女们都很孝顺。
我和三妹约定,一定找机会让我们的双方父母见个面。可是,俺老爸得了帕金森综合症,行走不便;她老爸中过风,腿脚不灵,始终没能聚成。当叔婶儿电话得知俺老爸先走他们一步时,痛哭不已、伤感了好多天。
今年八月份的某天,我收到了三妹的邮件,信的最后一行是她和她姐的微信号。可把我高兴坏了,我们的交流手段真该更新升级了!三妹当官太忙,俺就不打搅她了,还是跟我的老闺蜜聊吧。三言两语,就聊到了各自父母的身上。等哪天,让咱家的老人也视屏聊天呗,我俩一拍即合!我把大弟的微信号转告了她。
去年十月三十号,居住北京的叔婶儿和身在大庆的俺老妈,终于隔屏见面啦!闺蜜告诉我:俺妈平时记忆很差,丢三落四的,可那天啥都想起来了,跟俺大娘唠得不亦乐乎!我能想像出三位老人激动的表情,还有那听惯了的河南腔!我回复说:我们几个子女真是做了一件积德的好事儿!你平时积了很多德,我这辈子怎么也撵不上了!
三、同葫芦岛的梁娘空中对视
在东北林区,梁家也是俺家的河南老乡,并且有着三辈子的交情。小时候,有个留着白胡子的梁爷总去我家找我奶。两位孤寡老人,都是随儿子从大中原来到大东北的,有着说不尽的共同话题。梁大爷和梁大娘跟我父母更是往来密切,只是俩家的孩子各玩儿各的。后来,我和他家的二儿子成了一个知青点的战友,便续上了下辈儿的交情。
去年春节期间,有几位乡友找我,就顺便成立了一个知青小群,没料到,几个月下来,人数增达八九十位。7月末,在大家的张罗下,成功地组织了一次规模不小的聚会。那位梁家兄弟,曾经是我们青年点儿的队长,当然得报名了,只因那几天业务缠身,他没能如愿到场。
人虽没来,但他用微信发来了贺词;随后,我俩互加了好友。当他得知我那年迈的老妈还健在,我知道他那九十岁的老娘还活着,彼此都很兴奋,便决定给两位老人也开创一条绿色通道。
他在新疆工作,我在德国生活;他老妈跟他弟弟住在葫芦岛,我老妈跟我弟弟住在大庆,真得一番对接才行。这不,2017年到了,他提前回到了老妈身边,问我要我弟弟的微信号。看到留言,我瞬间成立一个三人群,没想到,大弟马上在群名处添上四个大字:“良辰吉日”。太妙了,这不就是暗喻老梁家和老陈家吗?大弟比我聪明多了!不一会儿,两位耄耋老人终于如意面聊啦!我虽然看不见,但能感受到那股暖流、那份激动!
我猜想,像我这样靠手机凭微信为老人牵线搭桥的事儿一定不少,但不知发生在年轻一代身上的概率有多少。总体感觉是,现在的年轻人,对父辈儿的关爱程度远不如我们上一代厚重。有些孩子,连自己的父母都懒得过问,更别提他们的伯父伯母、叔叔婶子、姑姨舅妈们了。礼貌啊,我们的下一代真的太缺乏了!
有了互联网,地球成了一个小村庄;有了微信,谁都能打开天窗说亮话或在天窗面前亮亮相!举手之劳,还能为老人牵线搭桥,真是前所未有地快捷和方便!
在此,我要感谢我的老同学、老闺蜜和老战友!同时,也想对着我的智能手机说一声:谢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