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德国的爱母大孝子

(2015-02-08 02:31:09)
标签:

纪念我的洋婆婆

德国大孝子

爱母情怀

临终关怀

分类: 亲朋好友

题记:今天,对我家先生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是他的母亲、我的洋婆婆诞辰100周年。他母亲生于1915年2月8日,逝世于2006年1月4日,享年近91岁。在老人生命的最后三年多时间里,我亲眼看到了他是如何孝奉老母的。在他母亲诞辰100周年、逝世9周年之际,我把此文献给他,并以此来纪念他的母亲、我的婆婆。

 

德国的爱母大孝子

 

他,为了母亲,不惜高价购得楼下居室;他,为了母亲,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留守;她,为了母亲,三番五次地拒绝劝告;他,为了母亲,六年没出远门,直至把老母送上了天堂!

 

他,不是别人,就是我现任的德国丈夫!

 

如果不是我亲眼看到那一幕幕真实情景,我不会相信,当代德国也有着丝毫不逊于我国传统好男人的大孝子!

 

谁都知道,西方有着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没有我们养儿防老的概念。尤其是德国,三代同堂的家庭几乎没有,大多数老人选择在养老院安度晚年。而一位患有老年痴呆、瘫痪在床的耄耋老妇,竟然得到儿子无微不至的家庭护理和临终关怀,真不知她多少辈子修来的大福大报啊!

 

十二年前,我第一次迈进他的家门,他就给我留下一个孝子形象。交谈间,他几次起身抱歉道:对不起,我得下楼看看老母!随着感情升温,我每次来访都要探视老人。他不断地对老母重复着:这是我的中国女友——美!老人微笑着望着我,吐出几个含糊不清的词,而我当时只懂英语。一次,正赶上老母大便,他得马上更换尿布湿,便示意我到另间屋回避一下,而我却坚持扶着老人那僵硬难屈的双腿,他一边擦拭一边不停地对我说:谢谢、谢谢。

 

看得出,他对我很满意。我呢,自然欣喜万分!已经三入二出德国,仍在迷茫漂泊的我,竟与一位如此爱母敬母的好男人有缘相撞,真是天助我也!我甚至产生了非他而不再嫁的念头!

 

婚后,我承担起一点点孝奉洋婆婆的责任,终于听明白了老母挂在嘴边的话:回家,我要回家!难道这儿不是她的家?!丈夫告诉我,老父1986年逝世后,老母一人住在不远处的联体楼房里,几年前不幸滑下楼梯摔碎了髋骨,术后就再也站不起来了。1999年正巧我们楼下的一户邻居售房,便立即买下这套两居室。老人已经糊涂了,可怎么还能感觉出这不是她原来的家呢?我看过影集,此屋的布局跟老照片上的几乎一模一样啊!几年后,又有邻居出售同样格局的房子,我才知道,买家只付了八万多,丈夫接母心切竟花了二十万马克(十万欧元)!

 

老母曾是个精明手巧的裁缝,是海姆伯格大家族十个子女里的老幺,由于她的四姐夫二战牺牲,四姐又患癌早逝,她便把外甥女当成自己的女儿抚养。丈夫的这位表姐也是孝心十足,每周两次与姐夫开车到养母家尽义务。另外,每天早晚还有专门的护理人员登门服务,为老人打针按摩。其余的三餐喂食、便溺清理、洗澡换衣等等都由我们自己打理。只要丈夫在家,根本就不“劳驾”我,我只是打点儿零杂而已。

 

一次去超市买菜,邂逅了一位同胞,由于住处不远,便互相交往。最为巧合的是,我俩的丈夫竟在同一家德国公司工作!她丈夫为避免当年下岗而选择了出国服务,她随夫在菲律宾住了好几年。我回家问丈夫,是否为当年没去国外参加公司的援建项目而后悔呢,他说他从未后悔,没有人能替他照顾好瘫痪痴呆的母亲!

 

我国古时二十四孝里,就有一位弃官寻母的故事,而我家这位曾经的核领域工程师,在面对要么出国工作、要么留守失业的两难选择,他宁愿断送自己的前程而选择了为母下岗,其孝心何其相似也!那年的他才55岁,比德国正常退休年龄提前了整整十年!

 

他,一勺一勺地喂食母亲;他,左手喷头右手毛巾为母亲洗浴;他,不厌其烦地给母亲更换尿布;他,曾经用手抠出母亲那又干又硬的粪便。他是一个大男人啊,可做得这一切似乎比女人还细还柔。老母瘦骨嶙峋,但皮肤光亮;老母拉尿在床,却没有异味儿;老母常年不动,竟没长褥疮;老母不会说话,可我看得出她那幸福的笑容。

 

谁说西方淡亲情?谁说德国无孝子?丈夫如此亲躬反哺、报答母恩,让家人和邻居十分感动,我则感慨万分!

 

住在近二百公里外的兄嫂常来看望老母,兄长每一次都建议弟弟,把母亲送进养老院吧,可他坚决不肯。最后,见老母已经张不开嘴,可弟弟还在想方设法地喂食,便劝他放弃那徒劳的努力吧,可他假装没听见。他怕老母到养老院太孤独受委屈,那里人满为患,不如家里温暖;他想让老母吃好喝好,再多活几天。在老母滴水难进的弥留之际,他用一小块湿毛巾敷在母亲干瘪的唇上,然后默默地坐在床前。我好似听到了他那无奈的心音:妈妈,儿子的使命已经完成了,您就放心地上路吧!2006年1月4日半夜,老母安详地走了,离91岁生日仅差一个月。

 

没准有人问:这老母一定很有钱吧?儿子时刻守护身边,或许另有所图。这可纯粹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尽管他的母亲每月有着1400多欧的寡妇金和二十万存款,尽管他的提前下岗导致个人收入锐减近半,可他一直各记各的账,笔笔精确无误、有簿为证。老母的月收入,大部分用于支付家庭护理和水电费,其余用作购买食品和杂物;而单身多年的他,勤劳节俭无烟酒嗜好,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根本不差钱。按着老母留下的书面遗嘱,存款给大儿子和养女各十万,房子归小儿子所有。老人走后,其兄和表姐都过意不去,分别回馈一万给弟弟,感激弟弟为母亲所做的一切。如今,老人走了八年多了,可丈夫还是经常到墓前看望,墓地的花草依旧十分艳丽。

 

丈夫除了旅游去了不少地方,一直都住在土生土长的家乡,真应验了我们的一句古话:父母在,不远游!对于我这个远离家乡的中国妻子,他十分同情;我每年都在国内呆上两到三个月,他也非常理解;每次临行前,他都主动塞钱让我孝敬父母。与他相比,我对父母深感内疚!

 

母爱,恩深如海;爱母,报当涌泉!没有母爱,哪知爱母,人不爱母,何谈爱国爱他也!无论母爱还是爱母,不管大爱还是小爱,普天下都是一样的!

 

 

 本文发表在《德华世界报》2015年1月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