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方丽娜维也纳朋友旅欧作家 |
分类: 他国游记 |
我们是在去年五月的《中欧跨文化交流协会》德国林道聚会上认识的,之前经常在几份欧洲中文报上发现她的名字。她写得文章篇篇是精品,不光用词精美,而且笔下的人物立体真实,如《云中漫步》、《我行万里,嫂担忧》,当之无愧地分别荣获2005和2006年度《欧洲新报》主办的“全球华文征文”第一和第二等奖。那次聚会,她以自己的亲身笔历,给我们大家做了一次《关于如何在海外写散文》的报告,听后很受益。再以后,我主动网上搜她,希望在她的博客——“多瑙河之波”里发现更多的珊瑚珍珠。可最近,她的博客极少更新了,怎么回事儿呢?
她在最近的一篇博文中这样写到:“有人关心,真是件幸福的事。很久了,我有点厌倦在博客里亮相。要让这里赏心悦目,就得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这正是我半年来所短缺的。一心不能二用,实在是至理名言。我正专注于另一体裁的写作。无意中,却忽略了不断关注我的文友和读者。他们频频来函询问我的近况,以为发生了什么意外。这让我大为惭愧。一一解释起来,就更花费时间了。”原来如此,她玩儿“消失”,是为了向更高的文学目标攀登,绝不是怠慢博友。
这次我俩在我下榻的多瑙河中心宾馆闲聊了近三个小时。对于她抽出三个小时,不,还有乘车和转车,总共五个小时来看我,让我很不好意思。虽然她比我小整整一旬,但在海外华文写作队伍里早就是领头羊了,我亦步亦趋地跟在后面啥也不是。虽然说人格人人平等,但文采和价值相差悬殊,总让弱者忐忑不安。就因为她在一篇散文中“检讨”自己是多么地“沽名钓誉”,我才感觉到她没啥作家的架子,愿向她当面讨教。事实证明,我的猜测是对的,当我把电话打进她的手机,她就很热情地邀请我们夫妻二人到她家里做客,并一再说给我们做河南餐,因为我跟她是河南的籍贯老乡。因为时间不允许,加之她的家与我住的宾馆是斜对角,距离太远,也就无法如约了,只好选择我们活动安排的空档见上一面。
到达维也纳的第二天下午,我们有四个小时的自由时间。太好了,一个再好不过的见面机会。没想到,我俩坐着没动地方,三个小时忽然间就花没了,要不是晚上还有活动,我还想跟她多坐一会儿。
我知道,她没时间,不仅有工作和教学任务,还得赶创中篇小说。我的到来,让她花费至少五个小时。我说我这是“高攀”和“巴结”你啊,她笑着嗔怪我太那个。其实,她太令我推崇和学习了,在文学领域入道不过十年,就已硕果累累,还不是科班出身。最让我高兴的是,我获得了几年前她在国内出版的《远方有诗意》这本书。书里收录了她的35篇散文和4篇小说,其中有好几篇写得是多瑙河和维也纳。不但让我更加了解她和她的中西合璧家庭,还提供了我正在寻找的有关维也纳的信息。
回来后,我花了几天时间把这本书读完。合上书,思绪翩跹乱舞:这位外嫁女活得可真够潇洒尽致的啊!自己才华横溢不说,找的奥地利老公也那么般配。一对黑眼睛和一对蓝眼睛,竟有着共同的爱好和兴趣,经常观听各种顶级音乐会,经常到世界各地拜访旅游,经常携手散步在美丽的多瑙河畔,让人羡慕有加!她有着比实际年龄要小的容貌,苗条匀称的身材;文绉绉的带有散文底韵的声调;提起她的老公,满脸写着骄傲和知足。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有这样舒适顺心的生活环境,再保持这种勤耕不辍的写作状态,未来的能量不可低估,没准成为一位可与三毛媲美的海外中文女作家呢!
她是这样描写多瑙河的:“尽管在奥地利境内只有350公里,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奥地利这样与多瑙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段的多瑙河由于孕育了一大批伟大的音乐家而具有了非同寻常的魅力。其实,奥地利人引以为豪的不是那些富丽堂皇的大小宫殿,也不是目不暇接的各种博物馆,而是大自然赐予他们的天然之水——多瑙河,以及他们用自己的智慧所创造的音乐。这两样东西也可以合二为一,因为谁也说不清楚,究竟是多瑙河激起了奥地利人的音乐灵感,还是奥地利人惊人的音乐天赋赋予了多瑙河无穷的浪漫?”
她是这样书写维也纳的:“有人说,维也纳像一位千年修行的贵妇,举手投足间尽显贵族气质。也许,这种贵族气质,正是承袭了奥匈帝国时期一脉相承的荣光。如今,这种气质不仅从维也纳富丽堂皇的大小宫殿里彰显出来、也从金色大厅的各种音乐会上、从国家歌剧院玲珑精致的小包厢里、从一座座神斧鬼凿的建筑群中,流泻出来;甚至,从仪表堂堂的奥地利老人的款款步履中,渗透出来。”
真好,踏遍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就“抄袭”在此,作为我四集《相约维也纳》博文的点睛部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