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社会家庭健康感悟 |
分类: 人生动感 |
六年前第一次到德国,曾与一位南开大学哲学系毕业的女同乡共用一张周末票在鲁尔工业区一带周游。由于初来乍到,对这里的一切都特感兴趣,那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色、那别具风情的欧式建筑,那设计独特的橱窗摆设。有时还很留意走在大街上的形形色色的男女老少。
最引我注目的人们是那些身着色彩比较鲜艳、衣料比较考究的老年女士,当她们步履蹒跚地与我迎面相遇时,我便有机会近距离地打量她们:大都经过精心的化妆并带着精美的首饰,面容洋溢着自信和幸福。我若有所思地发出一句感慨:看!人家老人的气质怎么这么好!没想到该同乡竟抑扬顿挫地答道:人家是面带微笑走向死亡!
从此,友人的这句“面带微笑走向死亡”便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海里,并多次由我的口转述给他人。让我对这句话有更深切体会的是我嫁给德国先生以后,因为生活的圈子里有好几位与我们相关的老人需要照料和关心。
首先是我那年满九十高龄的婆母。她瘫痪卧床已近两年,在这之前坐了好几年的轮椅,且又罹患老年痴呆症谁都不认识,但身体其它部位却没什么病。尽管对她本人毫无生活意义可言,但是从她身上我感受到了德国社会和德国家庭及这个国家的医护人员对老年人的关怀和照顾程度。由于老人就住在我家的楼下,先生也已提前退休,我们就承担起在家护理老人的义务。平时主要是我的先生为老人做饭、喂饭、翻身、洗澡、清理大小便;他的表姐几乎每周来两天,以实际行动报答姨母对她的从小养育之恩;我呢,也时不时地下楼补缺照应。除了家里这三个人,附近的护理院每天早晚还有两位专业人员前来打针和料理。每周至少按摩一次,每一、二个月还有一次专业修脚工登门服务。因为理发要求简单,我就把大约每个季度一次的理发任务承包下来。几年来,到家里服务过的护理人员有十多位,有年轻或年老的女护士、男护士,以及外籍护士。让我感动的是他们对待病人的态度几乎都相当友好,动作熟练又轻柔,护理日志上每人每次都留下清楚的记录。
不久前,我的一位国内老乡来欧洲旅游并顺便到我家做客,根本就不相信眼前的老人已高龄九旬。老人除了身体瘦弱,目光呆滞地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外,皮肤光滑还富有弹性。我向她展示了老人用的可调节高低和倾斜度的专用病床和柔软舒适的电动气床垫及专门用作洗澡的靠椅,还有天天用来涂抹皮肤的各种油膏乳剂以及一包包来自药房的大片尿不湿和防污垫等等。她大为惊讶,忙问这得多少钱。我告诉她床和气垫及靠椅是借来的,与药品和卫生用品一样,租借费也由医疗保险公司支付。老人属三级(特级)护理,仅每天两次共半小时的护理费每月就超过一千欧元,全部由政府负担。老人尽管从未有过正式工作,但所领取的抚恤金(即寡妇金:逝世丈夫退休金的60%)有一千多点儿,可用来支付日常生活费和其它额外费用,根本不需要我们的钱。朋友赞叹不已,随即又问:那么孤寡老人和家人无法照顾的老人呢?
正巧有几位这样的老人也是我们常常接触的,他们就住在集中连片的养老院里。一位是八十六岁的鳏夫佩斯特先生,我先生做他的监护人长达六年;还有四位是自理能力已很差或完全丧失的高龄亲属,他们是先生的表姨和表舅夫妻及家嫂的母亲。他们有的膝下无子,有的则是远离子女。我随先生到过两个不同的养老院多次,那种清洁安静的居住环境留给我的印象特深。每人都有独立的居室,家具电器一应俱全,室内和走廊的墙上挂着许多风景画和现代画,室外就像公园一样。院里不仅提供各种医疗护理服务,而且还有丰富的文化和娱乐活动。
以佩斯特先生为例,每月的退休金六百多欧元刚好抵消他两屋一厨的房费,另有福利补贴共计四百多欧元,足够他个人零花。他属二级护理,每天需要大约六个小时的服务,包括清扫房间、买菜做饭、洗澡理发、熨烫衣物等等,每月花费竟高达四千。这笔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而治疗和药费还不算在内。当他需要与政府部门沟通、与外界打交道时就会用电话通知我的先生。六年来,先生为他归类存档的各种有关文件厚达七、八公分,为他起草的各种信件达二百五十多封。听说像我先生这样由法院指定做义工照顾老人的志愿者并不少,他们可算得上德国的“活雷锋”。
其实,为了减少国家的负担和护理人员的相对不足,政府鼓励家庭成员在家护理或聘用私人护理,并按护理的轻重程度每月给予二百、四百、七百五十欧元的等级补贴。如果需要专业护理的话,就会取消补贴费,而护理费用则按等级再提高一倍。当实际支出没有超出专业护理限额的话,那么节省部分的百分之五十将被返到患者的户头;若超出,其超出部分全由个人承担。需要到养老院的老人也不分贫富,一视同仁。如果你是一个没有积蓄和财产的“穷人”,则立即由政府“包养”;如果你是个富翁或富婆,那么就优先使用你个人名下的资产,当你慢慢“变成穷人”时,再由政府全额资助。相对来说,那些没有家产的老人,更愿意到养老院安享晚年。
以上提到的两位就是德国现在老人生活状况的具体写照,不过他俩的幸运程度更优于一些其他的普通德国老人。但无论对谁,这种不缺吃穿、不愁费用、病有所医、最后在病床上文明安息的养老送终方式都该是满意的,这是世界上多少老人所渴望的但又望尘莫及的。这不正应了友人的那句话:人家是面带微笑走向死亡!使可怕的死亡之路变得极为人道和从容不迫,这一切除了亲情和责任感外,更依赖于巨大的社会经济保障:即全民医疗和养老保险机制得以充分地实施和运行。
说心里话,每每想起朋友那句不经意脱口而出的话,看到就生活在自己身边的享受着如此优厚待遇的德国老人,那隐藏于心底的一块“病痛”就会时常发作。那是父亲曾亲口对我们兄弟姐妹所“嘱咐”的:我希望自己有那么一天象你们的奶奶那样无疾而终;假如重病在床,请你们千万不要送我到医院,不要为我……我们谁都明白,父亲最担心的就是怕给我们做子女的增添经济负担。哪里只是我老父一个人这样想,在我们的祖国,他的想法可代表了千千万万个普通老人!最让我们难以忘记的是,没有分文收入的母亲曾先后两次住院动手术的情形。我们几个做子女的各尽所能,对筹集昂贵的住院和医药费毫无怨言,但却为找关系递红包而大伤脑筋,更为手术的结果而愤恨:一次医疗差错,一次输血感染上了丙肝病毒!
难道我们中国老人的命就天生的不值钱吗?!他们就不懂得珍惜和延长生命吗?!前几日从互联网上看到有关报导,让我更加痛心:至今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中西部农民因无钱看病,死于家中的比例高达六到八成。可怜的农村老人,既没有养老保险,也没有退休金,当他们渐渐衰老,丧失劳动力的时候,就只能靠儿女养活了,怪不得许多农民对政府的一胎制那么抵触。很多活在城市里的老人情况好一些。可我那处于普通工人阶层、尚有几百元退休金的老父还说那样凄凉的话,可想而知也好不到哪儿去!对许多中国老人来说,老无所养已成了最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那些面带愁容、身患重病、且亲人又无能为力的贫困老人别无选择,不得不在家绝望地等死!
中西方的经济差别我们正努力缩短,“中国制造”已遍及全球,我们的运动健儿也有着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可我们那操劳一生的祖父母、父母在其生命资源业已耗尽,儿孙绕膝时,却因生病住不起院,担心给子女留下债务,甚至人为地结束生命。这种令逝者死得毫无尊严,又让生者难以面对的悲惨现实,多么令人寒心啊!
我多么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不,最好从我们这一代──从现在就开始,在努力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还应尽快建立全民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并千万不要忽视全民道德素质的培养,使老百姓真正享受到既有医术水平又有责任感的白衣天使的服务,以争取早日与人家一样:面带微笑走向死亡!
本文作于二零零五年九月一日 发表在《欧华导报》二零零五年第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