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社会生活感恩经历 |
分类: 人生动感 |
时针已指向半夜整整一点,看来今夜我只得在这儿打发了。
我的脸当时一定难看的要死──流落他乡、无家可归、疲惫不堪、悲伤窝囊......全部显露无疑。
火车站内灯光幽暗,只有二三个人。我使劲地揉搓着双眼,看似避免瞌睡,实际上我要抹掉那象征懦弱可怜的泪水,并在心里一直抱怨怎么这么不争气地不断涌出。
几分钟前,我被好心的出租汽车司机送回了此地。
明明在站台上与他不期而遇并打过招呼,可到他的住处却连影子都看不到。好像他怕我前来打扰而故意溜走了似的!
这跟人家有什么关系?你当时并没料到你要等的人已走,夜已来临你却无处安身哪!我提醒自己:别这么龌龊地猜测别人。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怕什么,不就是几个小时的黑夜吗?忽然间我产生了自救的勇气。
可那点儿勇气一会儿就被寒冷冻结了。五月的天气,半夜三更的怎么这么冷?我那瘪瘪的包内,除了一本杂志和一本书,再就是那个早已没电恨不得摔它个粉身碎骨的手机──都是你惹的祸!
我打着寒颤踱步,到了大门口──
透过明亮的大玻璃,我看到对面那家宾馆偌大的霓虹灯招牌格外醒目。那儿一定舒服极了,我幻想着。可数了下,兜里只有四十余欧,明天的回程票还得预留十欧。
唉!今天怎么这么倒霉,真是前所未有可上个人历史上的吉尼斯记录!
上午约好晚九时整与一位朋友的朋友见面,从他那取回国内捎来的包裹,可竟鬼使神差般地下错了车。待一小时后赶到正确的地点时,要见的人已离去;我既不知人家的住处,也没人家的手机号码,只能等待回音,谁料手机在这关键的时刻竟罢工睡觉;错上加错的是,最后一班返程车也给错过了;最后的一线希望就是去找那位熟人,几个小时前还在车站见过一面的他竟夜半不归家!更可气的是,一场大雨把天搅得寒气逼人,我根本就坐不住那冷板凳。再说,这半夜三更的上哪去找三十欧一夜的便宜旅店!我越想越恨自己!由于一时的疏忽自己竟把自己弄到了一个凄凉难耐的境地!天哪,如果没有黑夜该多好!
我经不起霓虹灯近在咫尺的闪闪诱惑,不知不觉地已挪到宾馆的门前。我思忖着、犹豫着,最后还是忍不住拉开那扇豪华的门──
“Guten Abend!”一位年龄六十开外的先生起身招呼。
“Guten Abend!”我应着并慢步来到台前。
“您需要什么样的房间,女士!”老先生满脸的慈祥挂着微笑。
“我,我……”我结巴地不知如何回答。深深地吸了一大口气才稳住那慌乱的情绪,用那还不太精通的英语讲述起自己今晚一连串的不幸遭遇。
他耐心地听着并顺手翻开厚厚的城市电话簿:“别着急!我帮你再打电话看看。”
我指着小本子上的电话号码。“这是我要见的朋友的电话,只有办公室的;这个是我的另位熟人的号码,是家里的。”
办公室的电话肯定无人接,可那位我已在门口等了半小时的熟人仍未归家。
“怎么办?您住在这里吗?可这里的单间已经没位置了,其他的比较贵一些。”
“我…… 我恐怕住不起,先生!如果住的话,也只有几个小时天就亮了。能否……”我的眼光瞄向那对横卧在大厅一角的大沙发。
老先生立即明白。笑着说:“天实在太晚了,看来只能如此了。不过,对不起的是,明早六点半我要交班。您必须提前走,免得老板和客人……”
“太好了!太好了!早点儿走没关系!太谢谢您了!”我做梦也没想到这位先生如此善解人意,恰似雪中送炭、雨中递伞!
老先生走出前台。几分钟后端来了一杯咖啡和几块儿点心给我……
躺在柔软舒服的大沙发上,盖上一条厚厚的毛毯,我兴奋了好一阵儿:我这个倒霉透顶的穷光蛋今天在异国他乡、山穷水尽疑无路后竟突然时来运转遇到这么一位德国贵人!谁说没钱万万不能……
“Hallo!Gute Morgen! Hallo……”因为我太累了,象在家里一样睡得很死。被叫醒时才觉得太不礼貌而不好意思。
擦了把脸,我发现一份早点已准备好了。在享用的同时,突然一个好主意涌上心头:打开背包,从书里抽出一张漂亮的中国山水画书签,提笔在背面写上了两句英语:“Thank you very much ! This night I never forget in my life ! ”并签上了自己的中文和英文名字,然后恭敬地递给他。
他接过来欣赏着:“Wa! Very nice──China! Thank you very much! Your name is xiyue, alright?!”
“我想永远记住您的名字。请您写给我好吗?”我渴望地问道。
他随手拿过来一张宾馆的公用名片,在空白处写上了他的名字。
“Haus Back ! ? ”我惊喜地念出声来。“太好了!您的名字太有意思了!中文可直译为‘回家’!”怪不得我有种宾至如归的“家”的感觉呢!这仅仅是个意外和偶然吗?我心想。不!肯定有神灵暗助而安排好了这精彩感人的一幕!
望着开始忙碌的市区晨景,听着人声车声鸟声及教堂钟声混奏的交响曲,我顿时心花怒放, 一切烦恼烟消云散!
往事如风。这是我三年前在德国波恩城亲身经历的一次落难遇恩记。
本文作于二零零五年五月六日 发表在《欧洲经济时尚导报》二零零五年第七期
我的脸当时一定难看的要死──流落他乡、无家可归、疲惫不堪、悲伤窝囊......全部显露无疑。
火车站内灯光幽暗,只有二三个人。我使劲地揉搓着双眼,看似避免瞌睡,实际上我要抹掉那象征懦弱可怜的泪水,并在心里一直抱怨怎么这么不争气地不断涌出。
几分钟前,我被好心的出租汽车司机送回了此地。
明明在站台上与他不期而遇并打过招呼,可到他的住处却连影子都看不到。好像他怕我前来打扰而故意溜走了似的!
这跟人家有什么关系?你当时并没料到你要等的人已走,夜已来临你却无处安身哪!我提醒自己:别这么龌龊地猜测别人。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怕什么,不就是几个小时的黑夜吗?忽然间我产生了自救的勇气。
可那点儿勇气一会儿就被寒冷冻结了。五月的天气,半夜三更的怎么这么冷?我那瘪瘪的包内,除了一本杂志和一本书,再就是那个早已没电恨不得摔它个粉身碎骨的手机──都是你惹的祸!
我打着寒颤踱步,到了大门口──
透过明亮的大玻璃,我看到对面那家宾馆偌大的霓虹灯招牌格外醒目。那儿一定舒服极了,我幻想着。可数了下,兜里只有四十余欧,明天的回程票还得预留十欧。
唉!今天怎么这么倒霉,真是前所未有可上个人历史上的吉尼斯记录!
上午约好晚九时整与一位朋友的朋友见面,从他那取回国内捎来的包裹,可竟鬼使神差般地下错了车。待一小时后赶到正确的地点时,要见的人已离去;我既不知人家的住处,也没人家的手机号码,只能等待回音,谁料手机在这关键的时刻竟罢工睡觉;错上加错的是,最后一班返程车也给错过了;最后的一线希望就是去找那位熟人,几个小时前还在车站见过一面的他竟夜半不归家!更可气的是,一场大雨把天搅得寒气逼人,我根本就坐不住那冷板凳。再说,这半夜三更的上哪去找三十欧一夜的便宜旅店!我越想越恨自己!由于一时的疏忽自己竟把自己弄到了一个凄凉难耐的境地!天哪,如果没有黑夜该多好!
我经不起霓虹灯近在咫尺的闪闪诱惑,不知不觉地已挪到宾馆的门前。我思忖着、犹豫着,最后还是忍不住拉开那扇豪华的门──
“Guten Abend!”一位年龄六十开外的先生起身招呼。
“Guten Abend!”我应着并慢步来到台前。
“您需要什么样的房间,女士!”老先生满脸的慈祥挂着微笑。
“我,我……”我结巴地不知如何回答。深深地吸了一大口气才稳住那慌乱的情绪,用那还不太精通的英语讲述起自己今晚一连串的不幸遭遇。
他耐心地听着并顺手翻开厚厚的城市电话簿:“别着急!我帮你再打电话看看。”
我指着小本子上的电话号码。“这是我要见的朋友的电话,只有办公室的;这个是我的另位熟人的号码,是家里的。”
办公室的电话肯定无人接,可那位我已在门口等了半小时的熟人仍未归家。
“怎么办?您住在这里吗?可这里的单间已经没位置了,其他的比较贵一些。”
“我…… 我恐怕住不起,先生!如果住的话,也只有几个小时天就亮了。能否……”我的眼光瞄向那对横卧在大厅一角的大沙发。
老先生立即明白。笑着说:“天实在太晚了,看来只能如此了。不过,对不起的是,明早六点半我要交班。您必须提前走,免得老板和客人……”
“太好了!太好了!早点儿走没关系!太谢谢您了!”我做梦也没想到这位先生如此善解人意,恰似雪中送炭、雨中递伞!
老先生走出前台。几分钟后端来了一杯咖啡和几块儿点心给我……
躺在柔软舒服的大沙发上,盖上一条厚厚的毛毯,我兴奋了好一阵儿:我这个倒霉透顶的穷光蛋今天在异国他乡、山穷水尽疑无路后竟突然时来运转遇到这么一位德国贵人!谁说没钱万万不能……
“Hallo!Gute Morgen! Hallo……”因为我太累了,象在家里一样睡得很死。被叫醒时才觉得太不礼貌而不好意思。
擦了把脸,我发现一份早点已准备好了。在享用的同时,突然一个好主意涌上心头:打开背包,从书里抽出一张漂亮的中国山水画书签,提笔在背面写上了两句英语:“Thank you very much ! This night I never forget in my life ! ”并签上了自己的中文和英文名字,然后恭敬地递给他。
他接过来欣赏着:“Wa! Very nice──China! Thank you very much! Your name is xiyue, alright?!”
“我想永远记住您的名字。请您写给我好吗?”我渴望地问道。
他随手拿过来一张宾馆的公用名片,在空白处写上了他的名字。
“Haus Back ! ? ”我惊喜地念出声来。“太好了!您的名字太有意思了!中文可直译为‘回家’!”怪不得我有种宾至如归的“家”的感觉呢!这仅仅是个意外和偶然吗?我心想。不!肯定有神灵暗助而安排好了这精彩感人的一幕!
望着开始忙碌的市区晨景,听着人声车声鸟声及教堂钟声混奏的交响曲,我顿时心花怒放, 一切烦恼烟消云散!
往事如风。这是我三年前在德国波恩城亲身经历的一次落难遇恩记。
本文作于二零零五年五月六日 发表在《欧洲经济时尚导报》二零零五年第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