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发展行业报告

标签:
人工智能发展行业报告 |
分类: 人工智能 |
2021-04-07 15:30:49
核心发现
1. 科技情报大数据挖掘与服务系统平台 AMiner 评选出过去十年十大 AI 研究热点,分别为:深度神经网络、特征抽取、图像分类、目标检测、语义分割、表示学习、生成对抗网络、语义网络、协同过滤和机器翻译。
2. 过去十年有 5 位人工智能领域学者获得图灵奖殊荣,分别是在计算理论做出重要贡献的 Leslie Valiant ,通过概率和因果推理促进人工智能发展的 Judea Pearl,以及在深度神经网络概念和工程上做出重大突破的 Yoshua Bengio、Geoffrey Hinton 和 YannLeCun。
3. 过去十年人工智能国际顶刊顶会的最佳论文奖项较多授予的领域是计算理论、安全与隐私和机器学习。
4. 人工智能不同子领域论文的最高引用量量级跨度很大。最高引用量前十的论文研究主题以机器学习为首,其次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研究,二者的论文引用率均达到 25 万次以上。
5. 中国在自然语言处理、芯片技术、机器学习、信息检索与挖掘等 10 多个 AI 子领域的科研产出水平都紧随美国之后,居于世界前列;在多媒体与物联网领域的论文产出量超过美国,居于全球第一;而在人机交互、知识工程、机器人、计算机图形、计算理论领域,中国还需努力追赶。
6. 全球范围内,美国 AI 高层次学者的数量最多,占比62.2%,是第二位国家(中国)AI 高层次学者数量的 6 倍以上。
7. 清华大学是唯一入选全球人工智能领域高层次学者数量TOP10 的中国机构。
8. 国内人工智能领域高层次人才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四成以上的 AI 高层次人才集聚在北京。
9. 过去十年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 521264。中国专利申请量为 389571,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总量的 74.7%,是排名第二的美国专利申请量的 8.2 倍。
10. 人工智能未来重点发展的技术方向包括:强化学习、神经形态硬件、知识图谱、智能机器人、可解释性 AI、数字伦理、知识指导的自然语言处理等
人工智能在过去十年中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生产,重塑传统行业模式、引领未来的价值已经凸显,并为全球经济和社会活动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
当前,人工智能已经迎来其发展史上的第三次浪潮。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在语音识别、文本识别、视频识别等感知领域取得了突破,达到或超过人类水准,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也快速向多方向发展,出现在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越来越多的场景中。
全球经济体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不仅意识到人工智能是各国新一轮经济竞争的核心驱动力,而且也都意识到能够推动技术突破和创造性应用的高端人才对人工智能发展的至关重要作用。在中国,人工智能相关的学院、研究院、企业组织在 2013、2014、2015 年左右如雨后春笋般接连出现。政府、高校、企业各方都积极投入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中。
对于人工智能的未来,人类有很大期待,也有很多争论。有人认为今后十年人工智能将进入人类生活中每一个领域,为各行业赋能,将深刻改变世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更多商业利益和社会效益;也有人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表示担忧,认为人工智能将是人类生存所面对的最大威胁。
未来十年,人工智能技术将实现从感知智能到认知智能的新突破。中国科学院张钹院士、中国工程院李德毅院士和王恩东院士等业界人士指出,人工智能已经历计算智能、感知智能,将迈入认知智能的技术阶段。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计算机系教授张钹多次指出,第三代人工智能是实现可解释的、鲁棒的、可信安全的智能系统,依靠知识、数据、算法和算力四个要素,将实现从不带认知的人工智能转变为带认知的人工智能。美国国防部 DARPA 提出第三代人工智能是能够实现情景自适应的并且具有感知、推理、规划和学习能力的智能系统[1]。数据驱动的方法如何利用知识表示和推理获得智能系统的可解释和鲁棒性是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也是面临的重要挑战。图灵奖获得者
本报告旨在展现人工智能发展所经历的重大科研进展、成果产出、技术影响力、人才储备,并且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角度,阐述人工智能取得的重要成果,尤其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最具代表性的内容;介绍了全球主要国家人工智能战略支持政策和人才储备,尤其是各子领域高层次人才现状;最后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蓝图,理论、技术和应用方面的重大变化与挑战,以及如何赋能其他产业发展等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