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在家里,也是为抗疫做贡献!谢付亮讲《论语》(37)

原文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篇》第二十一章)
谢付亮简解
这一章讲什么是为政。
大意是,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呢?”孔子说:“《尚书》中说:‘孝啊!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风气影响到政治上!’这就是参与政治,为什么非要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呢?”
展开阐释之前,先分五组,简单解释原文中的字词。
其一,奚,读作“x”,为何,为什么。
其二,为政,从政、参政,参与政治。
其三,《书》,指的是《尚书》。一般认为,“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尚书》的逸文,伪《古文尚书》的作者将它采入《君陈》,据上海古籍出版社李民和王健译注的《尚书译注》,相关内容是:“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这一表述和孔子引用的存有差别,但表达的含义相同。
其四,友,亲爱、友好。
其五,施,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理解为“施行”,读作“sh”;另一种是理解为“延及”,读作“yì”。我认为,根据这段话的语境,孔子没有出去做官,只是将孝悌推而广之,影响到政治上,所以说后者更为恰当。
那么,如何理解这一章呢?
据《日讲》,鲁定公初年,因为季氏专权,阳虎(或称“阳货”)作乱,孔子不愿意出来做官,因为即使做官,也是无所作为。于是,就有人提出问题,问孔子为什么不参与政治?此人这样问,还有个原因就是,其知道孔子的内心,是非常希望出来做官的。
这个时候,孔子破解“尖锐问题”的智慧就出来了,其放大格局,站在影响天下的角度,引用《尚书》的一句话,“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然后给出了斩钉截铁的判断,将孝悌的风尚延及到政治上,就是参与政治。
孔子说得没错,令人佩服,至今依然是真理。政治讲究秩序,一旦一个家重视孝悌,做到孝悌,家的秩序就有了,如果所有的家都纷纷效仿,争相做到孝悌,那么,正如流行歌曲《国家》唱到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的秩序也自然就有了。这就是《大学》强调的修身、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之道。
《论语·颜渊》记载:“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即,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执政之道,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你自己带头走正道,谁敢不走正道呢?”
如何才算走正道呢?最重要的就是抓住做人的根本。
《论语·学而》记载:“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句话讲清楚了做人的根本,同时表明孝悌对国家的重要性,即,一个人做到孝悌,就不会犯上作乱,倘若所有人都如此,国家的安宁自然就多了一大保障。
再回到孔子的问题上,季氏专权、阳虎作乱,又怎能说得上是“正”呢?既然如此,那孔子只好在家里践行孝悌,做个好榜样,一传十、十传百,也算是在确保“正”的基础上参与政治了!
打个不是很恰当的比方,这就像目前的抗击新冠疫情,尽管我们不是医护人员,但是,如果我们老老实实地待在家里,不乱跑,倘若必须外出,那就戴口罩,回到家认真洗手消毒,也是在为抗疫做贡献!毕竟,医疗资源总是有限的,少一个人感染,就能减轻一定的负担。
再比如,我很想为教育做点事,就创办国学书院,同时安排时间解读《论语》,虽然不是学校里的老师,但正式开课的五年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们,给了孩子们些许微不足道的启发和帮助。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也算是参与了教育。
当然,孔子作为“圣之时者”,这种“施于有政”的想法,后来又有所调整,直接出仕,鲁定公对其委以重任,孔子也取得了显著政绩,直接彰显了自己的执政能力。
世界总是在变化,“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的这句感叹,或许就蕴藏着他历经百转千折之后,种种思想的转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