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意差、人缘差,可能是因为一个字?谢付亮讲《论语》(38)

(2022-03-27 20:26:58)

原文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篇》第二十二章)

谢付亮简解

这一章讲信用的重要性,“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流传甚广,很多人不知道《论语》,但知道这句话。

大意是,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能做什么。这就像大车没有连接横木的輗,小车没有连接横木的軏,靠什么行驶呢?”

展开阐释之前,先分四组,简单解释原文中的字词。

其一,而,表示假设,可以理解为“如果”。

杨伯峻、杨逢彬均认为,“而”字不能理解为“如果”。杨逢彬进一步指出,“而”的作用是连接谓词性结构,表示两种性质或两种行为的联系。“人而无信”的“人”,活用为谓词性的,表示“作为一个人”。我认为,两种理解不影响这一章的主旨,都可以接受。

其二,信,讲信用,说话算数,做事靠谱。

其三,大车无輗,輗读作“ní”。在古代,大车指的是牛拉的车,是笨重的载货之车。

据钱穆和钱逊的解释,大车的两旁有两根长杠,叫做“辕”。一根横木绑缚在两根辕的端头,这根横木叫做“衡”。“衡”的下面再绑缚一根曲木,这根曲木叫做“轭”。牛头就套在“轭”的里面,这样做,一方面牛比较舒服;另一方面,也更容易控住拉车的牛。

今天有个词语叫“扼住咽喉”,大家都很熟悉,其中的“扼”字,有些情况下就通“轭”,如《庄子·马蹄》中的“加之以衡扼”,“扼”字就通“轭”,相应的意思就是“给它加上车衡颈轭”。

讲到这,再来讲什么是輗。輗,就是联结辕与衡的小榫头,或者叫销钉。榫头外面包有铁皮,增强耐磨性,竖串于辕与衡的两个孔中,以保障辕与衡可以灵活转动,类似今天的轴承。

其四,小车无軏,軏读作“yuè”,和輗相似,也是包有铁皮的木销钉。小车指的是马拉的车,是轻便的载人之车。据钱穆解释,古代猎车、战车及平常乘车,都属于轻车,或者说是小车。小车只有一根辕木,位于车前的正中央,辕头弯曲向上,与横木的凿孔相对,軏贯通其中,也类似今天的轴承。

其五,何以,就是“以何”,可以理解为靠什么、凭什么。

讲到这,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就基本了解了,其表达的就是诚信的重要性。

古代的牛车马车,纵然车子在,轮子在,牛马也在,但是,如果没有了輗和軏,仍旧是形同虚设,不能运动。

而诚信就是人的“輗軏”,没有了诚信,终将是寸步难行,就像现在公开的老赖,就是“失信”之人。过去,他们可能赚得盆满钵满,居于C位、光彩照人,但是,最终还是像那个高喊“狼来了、狼来了”的孩子,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一切的苦果全都由自己品尝。

所以,无论怎样,我们都应该坚守诚信,这里讲个例子。

前些天,父亲打电话问大伯:“你那张五十元的假钱,放到哪了?”大伯说夹在了账本里,电话那头的父亲则说:“坏了,就是怕拿到假钱,还是拿到了,我要赶紧去换回来。”原来,父亲在找零时,把那张五十元的假币给了一位顾客。

挂了电话,父亲就关闭店门,赶到那位顾客家,递上五十元,说明情况,但那位顾客坚持不要,因为,很不凑巧,那张五十元的假币,他放在衣服口袋里,洗衣服的时候没有及时拿出来,假币已经洗烂了。父亲坚持说,钱一定要收下,那人才难为情地收下。

我顿时有个疑惑,问大伯:“阿大伯,你为什么要在账本里放一张五十元的假币?”

大伯说:“有些人拿假钱给我,我说是假的,他们不承认,硬说是真的,我就把那张假五十的拿出来给他看看,告诉他们我收到过假钱,然后当着他的面,用验钞机照一照,他们就不说话了……”

听到这,我恍然大悟,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给客人留了点面子,言外之意是我知道假钱长什么样,你的钱就是假的,你也不一定是纯心使用假钱,所以,我就不拿验钞机验了,以免让你下不来台,那时更难看。

大伯为什么要这么做?可能是多次“博弈”的结果,因为大伯80多岁了,眼睛不大好,耳朵也不好,可以说是看不大清楚,也听不大清楚,于是,就有不少人拿假钱去骗他。这么多年,大伯收到的假钱,不在少数。

说到这,问题又来了,为什么不把收到的钱,全都用验钞机照一照?

面子!面子!面子!小镇上做生意,大多数都是老顾客,或沾亲带故的,每次都用验钞机照一照,难免会让人觉得你“不给我面子”,所以,时间久了,给对方留面子的操作方法就出现了。

也正是因为严守诚信,大伯的老顾客越来越多,父亲做建筑时,找他造房子的人络绎不绝。

但是,道理不是绝对的,要懂得权变,孔子强调的“信用”也是辩证的,有时候,正如孟子所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即,对于贤德之人,说出的话不一定要信守,做出的事不一定要有结果,只要以义为依据就好。

必须强调,孟子不是鼓励你说话不算话,做事不问结果,只是强调“义”更重要,说话做事必须要符合义的标准。

比如,《庄子·盗跖》讲了这么个故事,尾生和一个女子相约在桥下会面,但左等右等,女子还没来,尾生依然坚持等,不幸的是,等着等着,洪水都等来了,尾生依然不离去,最后的最后,尾生抱着柱子淹死了。

这样的守信还需要吗?显然不需要!否则就是愚蠢!

《日讲》主张:“人之立心不可不诚实也。”李炳南说:“无信之人,妄言妄行。”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做人、做事,做学问、做生意,还是要严守信用,以杜绝妄言妄行,不然就是死路一条。

同时,我们也要懂得反推,“妄言妄行”之人,必然是“无信之人”,那就不值得与之交往,必须趁早敬而远之,否则,天长日久,必然深受其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