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8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云冈石窟从公元460年开始启动至525年,北魏政权从大同(当时称为平城)移都河南洛阳搞个段落,经历了60多年开凿,堪称公元5世纪北魏时期中国石刻艺术之鼎。石窟按时期分早中晚三期,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及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笔者15年前去瞻仰河南省洛阳市南位于伊河二岸龙门山暨香山山麓的龙门石窟应该是北魏从大同(平城)迁移到中原洛阳后石雕佛窟文化的延续,查了开凿历史吻合。本随记主要内容为早期和中期开凿开放的第20以内洞窟,以及和石窟遗产内的湖心岛中央具有浓郁的北魏时期仿古建筑群云冈灵岩寺。
下图:云冈石窟北魏时期风格的景区大门
下图:云冈石窟游客中心
下图:云冈石窟游客中心四面佛像
下图:云冈石窟灵岩寺山门
下图:山堂水殿、烟寺相望的灵岩寺佛光大道,大道两侧13对柱高8.73米的象驮石幢依次排列,气势雄伟、庄严肃穆。代表六度的六根象牙,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是佛经中的一种坐骑。精美的汉白玉石幢,柱身布满佛陀的浮雕。
下图:礼佛浮雕青石桥走道
下图:雄伟肃穆山堂水殿灵岩寺大殿
下图:灵岩寺浮屠塔,塔5层塔身四周均为栩栩如生的佛教人物浮雕,堪称石雕塔中的上品之作。浮屠塔左右则分别为钟楼和鼓楼。

下图:灵岩寺千佛殿
下图:下面我们穿过山堂水殿灵岩寺进入长度约1公里云冈石窟。进入之前先了解中国北魏时期时序表和序言,会增加对此时段历史演变理性认识(摄于石窟博物馆,下图同略)。

下图:位于云冈石窟东端的第一窟,建于公元471-494年,窟中央雕出两层方形塔柱,后壁立像为弥勒,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南壁窟门两侧雕维摩、文殊,东壁后下部的浮雕保存较完整。
下图:第三窟外洞窟
下图:第三窟佛像(像身洞眼为文物保护渗水点)。
下图:第三窟佛像,是云冈最大的石窟,断壁高约25米,传古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勒窟室,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的三尊造像,从这三像的风格和雕刻手法看,传是北魏时期后隋唐(公元七世纪)时雕刻的。
下图:第五窟佛像,位于云冈石窟中部,与六窟为一组双窟。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满雕佛龛、佛像。拱门两侧,刻有二佛对坐在菩提树已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
下图:第六窟佛像,窟平面呈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塔柱下面叫层大龛,左面雕释迎坐佛像,右面雕多宝坐佛像。
第六窟佛像,洞窟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南、西三壁以及明窗两侧,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石雕。下图为阿弥陀佛坐像。
下图:第六窟释迦摩尼跏趺坐像
下图:为第六窟前室东西二侧壁画(绘画年代不详)。
下图:为第七,八窟气势宏伟的窟檐,窟檐前五间绕廊木构楼,基本和山崖等高,为清顺治8年重建的建筑。
下图:为第七,八窟西侧窟檐视角。原来云冈石窟每个石窟区均有同样窟檐,经过多次战乱毁坏。
下图:为第九窟,建于公元471-494年,属石窟早期石窟,分前后两室。
下图:第九窟前室门拱八角形千佛柱。
下图:第九窟前室北壁门拱八角形千佛柱。
下图:云冈石窟第十五窟区,它与一般洞窟不同的是,该洞窟规模小而无大像,但是四壁雕满排列有序的干佛。是云冈石窟最为典型的千佛像窟。此窟大小造像8900尊。所以也俗称万佛洞。
下图:第十六窟,建于公元484年-525年,为晚期石窟。雕像多分化,西壁上部,尚存部分造像东侧存有方形佛柱。
下图:云冈石窟第十六窟区为平面呈椭圆形,建于早期公元460-470年,是云冈石窟最早开凿的五个洞窟,通称"昙曜五窟。正中主像释迦像,高13.5米,立于莲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龛。

下图:云冈石窟第十八窟区,正中立像高达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画细腻,生动感人。

下图:云冈石窟第十九窟区,,窟中为释迦坐像,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窟外东西凿出两个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

下图:云冈石窟第二十窟区,为云冈石窟雕刻杰作。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释迦坐像,高13.7米,这尊佛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

下图:云冈石窟第二十窟西区为晚期石窟群,也就是北魏从大同(平城)迁都到中原洛阳时段开凿石窟。未全部发崛和开放。

下图:云冈石窟第三十九窟,为五层正方形佛塔,四壁为千佛石雕。

下面五张图片为云冈石窟博物馆展示北魏时期石雕和辽代出土陶器。
下图:残缺佛像,公元386-534年之间作品。

下图:残缺筒瓦,公元386-534年之间作品。

下图:残缺龙头,公元386-534年之间作品。

下图:残缺栩栩如生纹砖,公元386-534年之间作品。

下图:云冈出土的辽代陶器。
结束语
北魏时期中国游牧少数民族鲜卑人在大同(平城)建都,在公元495年以后鲜卑人跨过黄河和太行山逐步往中原移民,并迁都到河南洛阳。鲜卑人也逐步接受汉文化和习俗,并和汉人通婚,形成我们的中华民族。追溯历史,大同确实是我国历史文化重要的源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