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2传统节日二教学设计

分类: 教案交流 |
教学目标:
1.
2.
3.
教学过程:
小朋友们,大家好!又跟大家在苏州线上教育中心见面了,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杨老师。上课之前,请小朋友们准备好课文内容、铅笔、橡皮、尺,课堂上期待屏幕前的你用心思考,积极参与互动。仙子,我们开始上课啦!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识字2——传统节日
板块一 拍手问答 回顾节日
(一)拍手问答游戏:小朋友,上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了解了七个传统节日,你还记得吗?(很好,都记得。那老师可要考考你们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拍手问答闯关游戏吧!跟小伙伴一起来回答。
正月初一什么节?正月初一是春节。
正月十五什么节?正月十五元宵节
四月初是什么节?四月初是清明节。
五月初五什么节?五月初五端午节。
七月初七什么节?七月初七乞巧节。
八月十五什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
九月初九什么节?九月初九重阳节。
(二)词语配对游戏:第一关小朋友轻松过关了,第二关还有信心吗?
小朋友看,屏幕一边是我们上节课重点学习的两个传统节日——春节和元宵节,另一边是一排传统习俗,请你根据上节课所学连线配对。老师请来了小机器人来到课堂上和大家一起互动,请屏幕前的你跟他一起来抢答!
我们从上到下一个一个按顺序来,第一个看花灯——
小朋友,你们答对了吗?
看来,上节课学习的知识掌握的非常扎实呢。已经把这两句话牢牢记在脑海里了。跟老师读一读,一起来回味这两个传统节日吧!
春节到,人欢笑,
贴春联,放鞭炮。
元宵节,看花灯,
大街小巷人如潮。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另外几个传统节日,一起了解更多的传统习俗,好吗?
板块二 串联前知 巧记课文
1.
思考,用波浪线画出课文中接下来几个节日的传统习俗。
节日三:清明节
清明节,雨纷纷,
先人墓前去祭扫。
1.在春雨绵绵的四月里,清明节到了,读读句子,你了解到人们会干什么呢?(扫墓)(出示图)是的,这是一个怀念去世先人的日子,人们通常会在这一天带上鲜花、水果、糕点等来到先人墓前扫墓,祭拜。(划线:祭扫)
2.这个习俗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流传起来了,在古代,人们常会把牛羊肉放在供桌上,来祭拜神灵、祖先。你们看,祭这个字中左上的“”表示肉,右上部分“
”多像一只手,下面的“示”就是一张放置祭品的桌供桌。看懂了,字的意思也就搞明白了。我们的汉字多么神奇,只要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许多奥秘。读一读这个字。(祭)
3.清明时节,人们就会去先人墓前祭拜,古人亦是如此,唐代诗人杜牧,还曾写下了一首古诗《清明》,以此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小朋友也可以试着跟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体会这样的情绪,读一读句子。
5.清明时节也正是春意盎然的时候,除了祭扫,还有很多其他的习俗呢,你们看,现在每到清明时节,常会看到人们相约去(插图)踏青、植树,小小孩呢,忙成东风放纸鸢呢!当然,还要尝尝时令美食—— 青团子。
节日四:端午节
过端午,赛龙舟,粽子艾香满堂飘。
1.
赛开始啦!想不想去看看?(播放赛龙舟视频:31秒)
(出示:赛龙舟)赛龙舟习俗真是让人热血沸腾啊!
2.舟:小朋友,你们看图上有一条弯弯小舟,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就用这个符号“”表示,经过不断演变,现在的“舟”字是这样的,多形象,让我们一眼就看出来这是一条小舟。
书写舟字要注意写什么呢?对的,笔顺很重要,伸出手指笔,跟老师书空,从上至下,短撇、竖撇、 横折钩、点、横、点。
短撇起笔竖中线,两边要挺拔,两点和第一笔对齐竖中线,长横压住横中线。请按下暂停键,试着把舟写美观。姿势正确得一颗星,笔顺正确得第二颗星;四个标红的关键笔画书写正确 得第三颗星。
对的,每到端午,我们总要吃粽子,家家户户门口还要挂艾草的。
学到这里,老师要考考大家,哪位小朋友知道,端午时节,为何家家户户门上要挂菖蒲和艾草呢?(配图)(音频:我知道,我知道,奶奶告诉我,菖蒲和艾草有驱虫辟邪的作用)。
4.原来如此。小朋友想象一下,人们看完精彩的龙舟比赛,回到家,门上挂着碧绿碧绿的艾草,屋子里热锅上煮着一大锅粽子,使劲闻一闻,满屋子都是什么味?(有粽子香、有艾草香),难怪课文里说,粽子艾香——满堂飘。
4.
它是在默默地告诉我们,它是一种草;下面撇捺交叉,多像两片细细长长的艾叶!
6.关于这端午节可有个故事呢!仔细听(音频:爱国诗人屈原,是春秋
时期楚国大臣,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到国破家亡,忧国忧民的他在把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抱石投汨罗江身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打捞他的尸体。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后来,人们想出用树叶包饭,外缠彩丝,慢慢地逐渐发展成现在的粽子。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原来,传统的节日背后还有很多文化包含其中。请小朋友跟老师一起好好读一读这句话
过端午,赛龙舟,粽子艾香满堂飘。
节日五:乞巧节
过渡:转眼到了七月,抬头仰望星空,有两颗星星正在银河两边遥遥相望,一颗是(牛郎星)一颗是(织女星),小朋友一定猜到了,我们接下来要了解的节日与牛郎织女有关,是什么节呢?(乞巧节),这个节日又会有什么有趣的习俗呢?
请小朋友们读读这句句子,来猜一猜
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
1.小朋友猜想的答案五花八门,看来你们的课外知识和想象力都很丰富,下面,听杨老师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2.说起这个节日,就不得不提提“牛郎织女”的故事了(图片):相传,织女是天界仙女,她心灵手巧,人见人爱。她向往人间的生活,偷偷来到凡间,与牛郎结为夫妇,日子过得特别幸福。后来,被仙界王母娘娘发现,将织女带回了天庭。从此,牛郎织女分隔在银河两边,不能相见。他们的情谊打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3.因为这个美妙的神话故事,农历七月初七,俗称的乞巧节,也有人称之
为“七夕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乞巧习俗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了解。(出示图)各地传统民间的乞巧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姑娘们希望自己心灵手巧,有的用穿针引线的方式乞巧,有的做些小物品赛巧,还有的摆上些瓜果祭月乞巧等等。有的地方还有“吃巧巧饭”“拜魁星”等民俗活动。
4.喜欢这个节日吗?再来读一读。
节日六:中秋节
1.再次仰望星空,看,八月的月儿又大又圆,小朋友们,看着这轮圆月,你一定知道什么节到了?对了,是中秋节,读读这句话,我们脑海中的场景就浮现在眼前了。中秋都有哪些习俗呢?你想到了什么,快来和小伙伴交流一下吧!(有的小馋虫想到了美味月饼,有的小朋友想起了和爸爸妈妈在月光下赏月散步的画面,多美美好!杨老师小时候呀,每到八月十五就会和妈妈一起准备好桂花糖芋艿、红菱、糖藕等美食,晚上祭拜月亮之后就和家人围坐在月光下,一起品尝桂花糖芋艿,那滋味真甜,那情景真美,到现在想起来还是甜甜的,美美的。
2.中秋节蕴含着“人月两团圆”的美好愿景,所以又叫“团圆节”。请小
朋友边读边想象这美好的景象。
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
节日七:重阳节
1.
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
是的,相传在我们古代,每到重阳节,正是秋色宜人时节,大街上老人、孩子,姑娘、小伙儿纷纷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俗称“踏秋”,一路上菊花盛放,人们边走边看,说说笑笑,多么快乐啊!(出示图)
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现在重阳节又叫“敬老节”,希望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你们看这是老师学校里小朋友欢度重阳节的景象——出示插图)
播放迎新春音乐:时光飞快,听喜庆的音乐响起,转眼新年又到啦,全家团圆真热闹!
(三)快乐大转盘 熟记课文内容
1.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走过了七个节日传统节日,感受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快乐大转盘”游戏吧,指针转到哪个节日,请你就大声说出相关习俗。下面请小朋友按下暂停键,先熟悉一下课文内容,做好游戏的准备!
春节到——
元宵节——
清明节——
过端午——
七月七——
过中秋——
重阳节——
转眼——
2.哇,真厉害!课后,我们还可以把这个游戏变成拍手歌和爸爸妈妈一起玩一玩。(视频拍手歌)
板块三 课外扩展 了解文化
板块四 观察辨析 学习生字
1.课文中还有两个生字,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字形,你有什么发现?
都是左右结构,“敬”左宽右窄;“转”左窄右宽。上下齐平。
2.这两个字,看似简单,可是一不小心就容易出错。我们先来看“敬”,我们要看清它的部首是反文旁,左边的草字头和句子的句要紧凑一点,反文旁释放舒展。“转”字的部首是车字旁,要特别注意笔顺,横、撇折、竖、提。这个字左右横画比较多,要注意左右的穿插。
板块五 梳理总结 布置作业
小朋友们,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们祖国的部分传统节日和习俗,因为这些节日和习俗有着特殊的意义、美好的愿望和传统美德在其中,所以代代相传,经久不衰。其实我们的传统节日和习俗远不止这些,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读读下面的课外阅读链接,还可以用拍手歌的游戏来读一读,借助游戏的方式向身边的小弟弟、小妹妹来推广宣传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了解的地方,还要主动问一问,查一查哦!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小朋友们再见!
课外阅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