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正在热映的电影《火星救援》当中,男主人公为了摆脱火星引力飞到足够的高度去和营救他的队友汇合,不得不给自己的简易飞行器疯狂减重,除了动力系统不能动,多余座椅、操作设备、挡风玻璃甚至顶盖都给拆掉了,最终,他坐着“敞篷飞船”飞向了太空。
这样的道理,其实就像是泰戈尔的诗句:鸟的翅膀绑上黄金,它还能高飞吗?但是一直一来,作为中国科学界的领军人物,“院士”的翅膀往往被绑缚了太多东西,比如过多的行政职务、过于频繁的应酬活动。
今天上午,中国工程院2015年院士增选结果今日公布,同时,中国工程院发表公开信,希望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在为新当选院士提供良好工作和生活条件的同时,对他们更加严格地要求,不要安排他们参加学科领域之外的诸多活动,也不要过早地年轻院士安排行政职务,从而让他们的宝贵精力更多地用在科研方面。这样一封信,可以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众所周知,院士头衔不仅是个荣誉,当选院士更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待遇、工作环境,国家愿意为优秀科学家提供这些条件,其目的在于让他们在探索未知领域的科研方面飞得更高、更远。我们走进电影院去看《火星救援》,是因为我们对高深的科学、未知的空间有着好奇心,也同样是因为这个原因,纳税人愿意支持国家培养、鼓励科学家。
如果科学家反而为名所累,在院士头衔的重压与束缚之下不能做出更大的贡献,科学的正能量也就被消解;如果头衔沦为逐利的工具,“院士”二字总是与论文抄袭、评选黑幕、骗取科研经费等负面新闻联系在一起,如果院士的群体形象从“学霸”沦为“学渣”,被败坏的不仅是院士的名誉,还有人们对科学的尊重。
中国工程院的公开信言辞恳切,同时字字鞭辟入里。院士洁身自好,更怕“树欲静而风不止”的环境,他们的精力与斗志本不应该过多地消耗、磨灭在应酬、待遇和行政职务等方面,只有充分地让他们发挥专业特长,帮助他们把有限的精力都用在刀刃上,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出成绩,他们所在的单位和部门也才真正脸上有光。
文/王青
编辑/熊颖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