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得到官方的回应后,毕国昌发表了文章《美丽的三亚 丑陋的城管》。这位昔日的媒体人写道:“一个开放的城市,一个按照发达国家先进城市标准建设的旅游城市,在一位外地人因无衣遮体而无法回家,并通过20多个电话请求帮助时,这个城市从市长到普通公民,从身兼公职的民警到负有直接责任的诸位城管人员,没有一个人伸出相助之手……如此冷漠的一群人,城市再漂亮,也变得可怕!”
不知毕老师(在媒体行业里,为表达尊重,我们往往称呼前辈为“老师”)是否注意到,他的遭遇之所以为整个网络关注,除了“三亚”、“城管”、“裤衩”这些关键词外,还有一个重点——很多媒体在报道此事时,把毕老师称为“厅官”。
“厅官”或许是毕老师当年所任职务对应的行政级别,但如今他已退休,做了“候鸟老人”,即使当年曾贵为“厅官”,如今也只是一位“退休干部”。他的遭遇,在厅官中显然不具代表性,城管最初的处理,似乎也未将这位老人视作“厅官”。
比毕老师的“厅官”头衔更值得追问的是,如果他不是厅官,如果他只是个普通的“毕姥爷”,那又会如何?他的自行车停在无任何警示标志的地方,想必也会被收走,他上岸后想必也要半裸着步行数小时回家。之后呢?衣服会归还吗(要知道被称为“厅官”的毕老师也尚未讨回自己价值千余元的眼镜)?官方会致歉吗?城管会停职吗?
正如毕老师所说,三亚是个美丽的城市。这份美丽中包含大自然的恩赐,也是几代三亚人努力建设的结果。近些年,三亚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度假城市,但与此同时,三亚的碧海蓝天中也掺入了海天盛筵、天价扇贝、黑心司机、游客被打等“杂质”,每次出现类似事件,当地官方总能迅速处理,并做出积极回应,但又总是“按下葫芦起了瓢”。如此看来,国际旅游岛屿三亚,并没有比其他地方更文明的城管,其根源不在于城管,而是这座城市的管理系统。
今天,一位退休老人用自身经历和他的文章直戳到三亚的痛处,我们不必过分强调他曾经是“厅官”或是记者,三亚官方也不必纠结于这个人是不是“惹得起”,以此为鉴,有则改之,让自己的权力和职责能对得起这座城市,那么无论厅官还是平民,都不会再成为三亚的“麻烦”。
文/米小禾
编辑/熊颖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