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各大高校陆续开学之际,“女大学生防范意识差”的话题热度不退。女大学生失踪、遇害的新闻不断,这一群体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近日,栖霞公安分局民警在仙林大学城安排了一次测试,由一名民警驾驶迈腾轿车,以找不到路为由搭讪女大学生。被搭讪的5名女生中,4人上了陌生人的车。在这次测试中,上车的4名女大学生在透露自己信息时,并没有询问驾车人相关信息。例如从哪儿来、叫什么、什么单位等。媒体因此下结论:女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整体薄弱。
关心女大学生的安危,本来是出于善意,提醒她们加强防范意识,也并无不妥。但媒体上反复出现的提醒与“调查”,似乎在给人们灌输一种糊涂的观念:女大学生的“防范意识”增加了,对陌生人完全戒备了,对她们的伤害就能避免。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女大学生防范意识整体薄弱,是导致针对女大学生的刑事犯罪出现的原因之一。
显然,这是一个不靠谱的结论。
南京民警搞的“调查”,对象只有5个人,而且在人群熙攘的大学城附近。这样“调查”是否有典型性、科学性就很值得怀疑。从没有询问问路者的姓名、来路和单位这个细节上得出“安全防范意识整体薄弱”的结论也有失偏颇。请问谁回答他人问路时会盘问对方这些信息?
这些女生上了陌生人的车,这个事实确实可以证明这几个孩子天真、对陌生人缺乏防范意识,但热心帮助陌生人、信任他人,是安定社会的特色,也是年轻人最美好的一面。也许这样的热心与信任显得没经验、不成熟,会招致危险,但该对此汗颜的绝不是女大学生,而应该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要维护这个社会美好、热情的一面,就不该一味苛责女孩子的天真,而是应该考虑如何去保护她们。
纵观最近发生的与女大学生有关的刑事案件,基本都与图财、图色有关,发生的时间地点有共同性,要么是远郊区、僻静处,要么是长途旅行,要么是夜里,人群稀少。一句话,环境和南京警方的“调查”大相径庭。
谁都知道,犯罪分子实施作案,一定要选择避人耳目的时间地点。身处这样的环境中,人的防范意识与光天化日、人群稠密之地肯定不同。对于这一点,警察的心里应该更明白,更知道该怎么做,而不是做一些浮皮潦草的“调查”,得出不着边际的结论,从而误导读者,并且涉嫌炒作。
整个社会都要为不能给孩子们提供更安全的环境而反思,精力应该集中在如何改善交通、打击犯罪上,而不是揪着女生的“防范意识”说个没完。大家应该多想的是,如何能保护纯真与美好,而不是把女生都变成刀枪不入的“女汉子”。路子如果想错了,今后这类案件就还会发生。
黑车依旧存在,城乡接合处的治安盲点依旧存在,形形色色把女生作为侵害目标的人也存在。在这种情况下,“防范意识”应该提高,但不可能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真正解决问题,就要尽量改变所有诱发犯罪的因素,让整体环境安全起来,让人轻松生活,不必天天为自己的生命安危提高警惕。就算是要普及“防范意识”,也不该开着车去大学城“钓鱼”搭讪,然后再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批评女生。与其如此,不如走到校园中去,教会学生如何辨别危险环境、遇险如何呼救与自救,多教一些实用技能。
本报评论员 程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