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发改委对全市16个区县82家洗车单位的洗车用水和收费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9家洗车单位已涨价,占总数的11%;65家称有调价预期,占79%。市发改委表示,经过测算,水价调整对洗车行业用水成本总体影响不大,目前正在研究对哄抬价格等行为的应对措施。
从5月1日开始,本市实行阶梯水价,洗车业归入特殊行业用水这一大类,价格由原来的每立方米61.68元调整为每立方米160元。乍一看,洗车行业的用水成本上涨了近1.6倍,所以洗车价格飙升似乎合情合理。
但是据《北京日报》报道,市发改委相关人士给记者算了一下洗车的细账:使用中水、有节水循环措施的洗车单位,洗车用水成本由水价调整前每辆车0.20元上涨到调整后的0.25元;而使用特殊行业用水,有循环节水措施的洗车单位,洗车用水成本由水价调整前的每辆车0.60元上涨到水价调整后的1.60元;未采用节水循环措施的洗车企业,每洗一辆车的用水费用在此基础上加倍。
这意味着,即便是采用最贵的特殊行业用水价格,洗车企业也不采用任何节水循环措施,每洗一辆车的用水成本也仅为3.2元。
记得每年春节期间,随着外来务工人员返乡,洗车的价格都会大幅飙升,这样的情况也印证了一点:洗车行业的成本主要在人力方面。既然洗一辆车的用水成本最多也只是3.2元,洗车行业有什么理由借着水价上涨大幅调价,甚至从每次20元涨到40元呢?
对于洗车行业涉嫌哄抬价格,市发改委算了细账,并且积极研究应对措施,这是广大车主的福音。虽然这个行业的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但是如果主要企业联合起来一起涨价,就涉嫌违反《价格法》等相关规定。对此,我们期待相关部门的查处、惩罚措施尽快落地,别再让见风涨价的商家欺负消费者。
作为高耗水的特殊行业,洗车成本上涨,是为了促进节水,这样的价格杠杆可以敦促商家更多地使用节水循环设施,更多地使用中水洗车。
不过据报道,虽然中水本身的费用较低,但是由于管道铺设问题,大部分洗车行用的还是运输中水。如果用市发改委那种“算细账”的态度去看待这件事,的确存在不合理之处——烧着汽油运输中水去洗车,增加了经济成本不说,而且不利于节能减排,不利于缓解拥堵。
解决大城市的用水紧张,大规模使用再生水是十分重要的方面。不仅仅是洗车,浇灌绿地、居民冲厕都应该使用中水。所以,中水使用的“瓶颈”必须尽早打破。
“算细账”的态度值得掌声鼓励,不过在给洗车行业算细账的同时,相关部门也要算算水价上涨对其他方面的影响。例如近来部分小区的生活热水、中水价格都开始上涨,再比如那些洗一次澡10元左右的大众浴池因成本升高难以为继。对此,相关部门应该全面地算算细账。
本报评论员 庞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