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新闻提示:2013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19日分别发布。中科院新增选院士53名,中国工程院新增选院士51名。今年新当选的两院院士年龄普遍低于60岁,70岁以上的只有4人。工程院新增选院士中,“高官”和“高管”的身影减少,只有三人入围。
这几年,“院士”这个称号,变得不那么神圣了。原因倒不是人们不尊重知识,而是一些院士自己表现不佳。比如学术腐败问题,就屡屡出现。有人被指责窃取他人学术成果,有人被揭发不惜重金强行展开国外已经失败了的研究,当然,还有索贿参选的——原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张曙光,就是一例。院士们被社会非议,另外一个“槽点”就是雷语频出,比如自夸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全世界第一。所有这一切,都良好地起到了“一颗屎搅坏一锅粥”的效果,让“院士”在人们心目中大大打了折扣。
院士大幅度贬值,和院士制度设计的缺陷很有关系。有报道称,单位里如果出现了院士,就仿佛有了聚宝盆,很多经费、补贴都会倾斜过来,有些地方政府,还会拿出上千万的资金给予奖励。这说明院士这个称号,不仅是对学术的肯定,还能踏实换来真金白银的利益。有人当选了院士,还会到处去兼职、演讲、出书,赚取大量额外的金钱。名利双收的事情,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有时候也就顾不得脸面了。难怪一些企业家乃至官员,都千方百计地想当院士。院士的“魅力”实在是太迷人了。
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那些真正踏实做学问、做贡献的人,倒被追名逐利之辈抢了风头。这种现象,可以称为“院士腐败”。
细想起来,制度缺陷到底在哪里呢?一个是遴选机制,一个是淘汰机制。这次增选院士,之所以引人关注,就是因为遴选机制做了一定的调整,把关严了一些。具体的表现就是,当选院士的年龄普遍下降,四五十岁的占了大多数;还有就是那些有争议的、有老板身份的人,不少被挡在大门之外。这很可能意味着,院士不是那么好当了,不一定能拿钱砸下来了。之所以语气还不肯定,是因为希望看到更明确的遴选制度出台。严格要求不能全靠自觉,必须有条文来约束。
给院士设立淘汰机制,也是很有必要的。现在的院士,都是打算活到老、当到老的,只进不出,显然不科学,仿佛捧上了铁饭碗。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人一旦院士头衔加身,就不管不顾,兼职走穴,拼命去搞创收了。拿了别人的钱,说话就谈不上公正,更谈不上科学,随便呲上两句,不仅会误导公众,还会引发不满,这都是利益在作怪。而根源就在于,做了什么过分的事,说了什么过分的话,院士名号都稳当,不受影响。终身制,就是这一切的根源,是院士制度最大的桎梏。
很早就有人提出,院士终身制不够科学,但改革一直迟迟未来。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这才是真正的从根上动铁饭碗。有着饭碗砸了的可能,才能让院士们更加珍惜自己的称号,能好好约束自己。为私利说昧心话做昧心事前,有的掂量了,哪个是芝麻,哪个是西瓜。所以,人们不仅要看谁当了院士,还要看院士退出机制的出台,更要看谁是第一个退出的。这一切都值得期待。
本报评论员 程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