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不该设限]
(2013-06-21 12:39:02)今日快评
新闻提示:下月起,外地来京常住的老年人,将享受与北京户籍老年人同等的9项社会优待,除高龄津贴和养老助残券两个福利项目外,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公交车等均对外埠老年人开放。
古人早就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型城市的出现,这句古训受到了户籍的限制——有户口的本市老人可以享受一系列体现敬老、爱老精神的优惠措施,外地老人却无法享受,这令人颇为遗憾。很多非京籍老人的子女工作在本市的各个领域,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并且缴纳税款。但是当这些老人到子女身边安享晚年,却要受到不平等的待遇,这也令人很不舒服。
如今,这样的状况终于要发生改变,这当然是一件大好事。不过想一想今年年初“北京政协委员激辩公交票价该不该涨”的新闻,我们也有点担心:一直嚷嚷亏损的公交系统,会不会觉得负担更重,涨价的冲动会不会更强烈?在新政策实施之际,相关部门不妨认真地为公交系统和园林系统算算细账。
比如说,虽然如今的公交票价很便宜,免票的群体越来越多,但是公交车身的喷涂广告、公交车以及站点内的广告牌,还有移动电视循环播出的广告都会带来收益,这些收入究竟有多少?
园林系统同样如此,虽说一些公园的门票免了,但公共面积却越来越小,藏身其中的高档会所、园中园越来越多,这些公园当中的“私园”带来了多少收入?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北京作为首都又是一座属于全国人民的城市,所以免费逛公园乘公交的政策本该面向所有老年人。但是如今,即便向外埠老人“开放”,也提出了“在京常住半年以上”的限制条件,这大概就是出于经济负担的考虑。那么,在探讨免费带来经济压力的同时,上述的那些账目是不是应该都弄明白了?没准儿算完账就会发现,敬老条款完全不必搞得那么“小家子气”。
一座大气的、国际化的都市在敬老方面不应该设限。
话说回来,外地来京常住老年人免票政策,体现了一种进步。完全“不设限”肯定要走很长的一段路。在这条路上,我们应该明白的是办法总比困难多。
巧的是今天还有这样的新闻报道:去年本市无偿献血121吨,献血者多为“非京籍常住人口”。当“新北京人”为我们的城市洒下那么多的汗水甚至热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为他们想得更多、更周到?
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