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城管 何必再三污损形象 】
社会观察
在执法出现问题后,有关部门不是反思执法思维和执法手段上的错误,反而继续利用自己的权力透支已然受到污损的形象。
5月31日发生的延安城管暴踩商户头部事件,在社会上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在经历了百般抵赖地开脱、拉出临时工垫背等行为后,延安城管的形象其实早已受损。
然而,延安城管这出戏还没完,一封公开信再次将该事件推向了高潮。最新的消息中,被打商户接受媒体电话采访,表示公开信非其所写,亦非其本意,甚至有“我还年轻,还得活着”之语,表示城管有专人陪护在侧,不便多言。
与这种“被恐吓”形成戏剧效果的是公开信本身。网上的公开信,是以被踩头者刘国峰的口吻说话,措辞却极尽官方语气,称被踩头事件“我也有一定责任”。当地新闻网站“西部网”确认公开信系“受他(被踩商户)委托向社会发布”,并表示其对事情的处理结果“比较满意”。
针对道歉信一事,昨日,延安市城管局方面表示,对此事并不知情,目前正在调查此事。
截然不同的说法,孰真孰假,一时难有定论。但在公众习惯的这种执法生态中,大家并不难得出一个自己的判断,何况之前延安城管的行为仍历历在目。
其实,延安城管并不是不在乎自己的形象,相反他们太爱惜自己的面子了。从寻理由、找临时工为自己开脱责任,到发布公开信,再到“专人陪护”式的贴身监控,生怕有一点疏漏,将自己的形象再次曝光,从而引起舆论的口诛笔伐。
但是,任何挽回形象的补救措施,如果毫无诚意,如果依旧沿用习惯性的执法思维,真相其实并不会在权力面前真正被压制和掩盖掉。相反,在大家都心知肚明时,执法者的形象势必会进一步一落千丈。
对执法原生态的观察,越接近公民权利的地方越清晰。延安城管的这一系列事件,集中地体现了当下社会执法权与公民权的较量与冲突。城市管理中,强势与弱势的矛盾始终存在,发生在延安的城管踩人事件,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的“窗口”,一个反思我们城市管理中各种问题的绝佳的范例。
张琼
社会观察
前一篇:2013年06月14日
后一篇:2013年0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