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梁永宣文化中医理论中医学 |
新发现的《本草纲目》金陵版重修本
郑金生
2013年12月13-25日,国家图书馆举办的“古籍普查重要发现暨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展出了一套新发现的民间藏本《本草纲目》,国内十几家报纸及电视台都予以报道。这套《本草纲目》绝大多数书叶是用金陵本原版木重印的,但又经过了明末制锦堂重修(以下简称“制锦堂本”),补刻了数十叶,并有若干剜改之处。
这套书的收藏者是河南洛阳白河书斋传承人晁会元。他于2008年在河南伏牛山山村发现此书。该书经鉴定为《本草纲目》金陵本重修本,于2010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这是我国近数十年来新发现的、民间收藏的唯一一部《本草纲目》金陵本重修本。
《本草纲目》是一部伟大的医药学著作,2011年作为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与《黄帝内经》双双进入《世界记忆名录》。该书成书以来出版了不下百余次,最早的刻本由金陵胡承龙刊行,故称“金陵本”。李时珍的儿子李建元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将该书进呈皇帝,进表中提到 “甫及刻成,忽值数尽”,说的是该书刚刚刻成,李时珍就溘然长逝,其时约在1593年。今唯有金陵本完整记载了《本草纲目》图文的撰绘及校订者:文字由李时珍编著,其4个儿子、4个孙子,以及2名儒学生员参与了校订誊写。药图绘制辑校则由其3个儿子、2个孙子完成。因此金陵本最能反映《本草纲目》图文原貌,学术价值最高,是此后所有《本草纲目》翻刻本的祖本。
据研究,今存世的《本草纲目》金陵本完本仅8部(中国2部,美国2部,日本4部)、残本4部。作为《本草纲目》原刊的金陵本,对校勘、研究与利用该书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此后《本草纲目》各种翻刻本都没有完整记载《本草纲目》的转绘校订人员,也没有保持其某些特有的排版方式。后世版本的文字讹误虽不算很多,但药图的篡改最为严重,到清末张绍棠本时药图已面目全非。因此金陵本的搜求、保护与研究一直是学界非常重视的事。
制锦堂本为什么能被鉴定为金陵本呢?这是因该本大部分是利用金陵本原版木重印。本人亲自检视,该本利用金陵本原版木重印的书叶约占95%以上。古代印书要先刻木版,印完一次后,如果版片损坏不大,还可再印。因此通过与已确认的原版书进行比较,观察版式与文字的特征(如板框尺寸、样式,版木的断裂纹理,文字细微笔画特征等),可确定古籍是原版初印还是重印本。例如以下制锦堂的书页可确定是用金陵本板木重印。
http://s6/small/003LavLUty6FgEx940t75&690 http://s13/small/003LavLUty6FgEydq5S0c&690
http://s11/small/003LavLUty6FgEAgb9Mca&690
图3 制锦堂本附图卷上首页
与金陵原本附图卷上首页(图4)对比,就可发现制锦堂本已经改绘了药图,并且变更了附图的作者署名。此页金陵原本署名是:“阶文林郎蓬溪知县男李建中辑/府学生男李建元图/州学生孙李树宗校。”制锦堂本则改刻为“敕封文林郎四川蓬溪县蕲州李时珍编辑/云南永昌府通判男李建中图”。这样一来,就造成了李时珍也参与了药图的编辑工作、本卷绘图者为李建中的学术混乱。药图中水金、山金、银3图与原版差异最大。类似这样的剜改在附图卷下之首的作者署名中同样出现,甚至还增加了一个“南州后学儒医刘曰”的名字。
http://s8/small/003LavLUty6FgEBBYIn57&690
图5制锦堂本扉页
由于制锦堂本目前正在国家图书馆修补,本人还没有条件将此本与啊金陵原版逐叶比较。粗粗浏览了制锦堂本两卷附图与52卷正文,印象中重刻之叶还不算太多,约有数十叶。金陵原本有1989叶,故制锦堂本重修的部分只占很小的一角,不妨碍将该本作为一种新发现的金陵本重修本。必须指出的是,该本所据金陵本的版木毕竟有残损,又经补刻剜改,与现有传世的其他8部《本草纲目》金陵本相比,该本的版本质量与学术价值还得排在末位。
除制锦堂本之外,利用《本草纲目》金陵本原版重印的还有崇祯十三年(1640)程嘉祥的摄元堂本(今存美国国会图书馆)。后者虽然也剜改了金陵原版的作者题衔,但正文却未经重修。制锦堂本发现之后,给学术界提供了某些新的研究问题,例如其重修的具体年代,以及其所用版本与摄元堂本孰先孰后等,都值得今后深入研究。民间能在现代发现如此珍贵的《本草纲目》金陵本重修本,说明散落民间的中医药古籍还很有必要继续广为搜求,以期为中医药宝库增添更多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