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药宝藏的先驱 —— 神农(转自:中国卫生人才)
(2013-12-17 10:59:43)
标签:
文化药学中医理论中医学梁永宣 |
分类: 中国卫生人才 |
(神农尝百草)
甄雪燕
神农和黄帝一样是中华民族从野蛮走向文明时代的英雄人物的象征和化身。成书于秦汉之际的谱牒《世本》最早提出,神农就是上古传说中的炎帝。据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的记载:炎帝神农氏,人身牛首,因生长在姜水边,所以姓姜。受当时五行文化影响,神农位在南方,主夏,以火得名,称之为炎帝。炎帝开始教天下人种植农作物,所以人们称之为“神农氏”。“炎”又是放火烧山之意,是原始农业初创时刀耕火种景象的反映。炎帝神农氏在上古华夏文明发展中做出了重大贡献:神农是我国农业文明的开创者,他发明最初的生产工具,使原始先民从采集狩猎的野蛮时代过渡到农业定居的文明时代;神农利用原始的天文知识,教民交易经商,使民互通有无,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神农亲尝百草,发明中草药,用以医治人民的疾病,从而结束了人们得病无药可治的状况……由此可见,炎帝神农是中国上古时期与轩辕黄帝齐名的半神半人式的“圣人”,是农业文明出现的象征。其实,炎帝本身就是个泛义的尊称,不是指具体人名,炎部落的若干代领袖都称炎帝。炎帝时代的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由狩猎采集过渡到有组织的农业社会的过程,人类从此开辟了新的生产领域——农业,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
作为农业开创者的神农为什么会与药物知识相互联系呢?本草类中药属于古代农事活动的范围,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人们不断积累各种野生植物的知识,辨清哪些野生植物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哪些有毒,哪些无毒。这也是古人将本草乃至中药学知识与“神农”相联系的原因所在。在这个辨别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某些具有治疗作用的植物,产生了最初的中药概念,随之产生了“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的传说。这个传说真实可信吗?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神农”真伪的考证,而是这个“尝”字。“尝”既有“尝试”的意思,又包含“品尝”的意思。神农时代,一部分早期的医学开拓者开始关注疾病现象,并尝试探索自然草木的习性,尝试依靠自然界的植物治愈疾病,这是一个伟大探索的开始。受时代的限制,这些神农时代的医学探索者在尝试用植物治病的过程中,只能依靠舌头来品尝,以自己的身体来验证药物的性味、是否有毒以及药物的实际功效等。这种尝试十分危险,服用后中毒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会出现中毒身亡的情况。在中药辨识的过程中,中毒的次数又何止七十次!为了避免中毒,神农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炎帝神农氏磨唇鞭芨,察色胜,尝草木,而正名之。”由原来的直接品尝,改成先用褚鞭试试有毒无毒,然后再去品尝。正是因为这种极具风险的反复尝试,人们逐渐积累了丰富的药物学知识,对药物的毒性也有了深刻了解。“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正是神农时代医学开拓者们辨识、积累中药知识的真实写照,只不过在后世的传说中将诸多医学探索者的贡献集中在一人身上来说罢了。正如《路史》中所说的那样,神农曾向太一小子请教医学问题,太一小子为他查考《太始》,讲说《玉册》等典籍,领着他考查蚌蛤草木的色味,辨别各种草木的名称,审查其有毒无毒,是热是寒,以及其畏恶、臣使等性情作用,一一订正,而且讨论了多种病症的临床表现。由此可见,中药知识的积累是几代人前赴后继,不断努力的结果,“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正是这种艰辛过程的一个缩影。
“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反映了中华民族开拓进取,勤劳智慧的伟大精神。神农时代医学先驱者的探索和牺牲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冠以神农之名,以溯本求源,表明对先祖的崇仰,感怀神农时代的医药先驱。《神农本草经》由秦汉以来许多医药学家不断搜集各种药学资料汇集而成,于东汉时最终整理加工成书。书中所载药物知识颇为丰富,从本草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到编撰体例和内容安排,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开创性,一直被奉为本草学的经典著作。《神农本草经》不仅总结了公元2世纪以前我国劳动人民的防病治病用药经验,并把经验上升到了理论阶段,形成了完整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奠定了我国药学基础。中药学在《神农本草经》之后得到不断传承与发展。
从神农时代的医药探索到《神农本草经》的总结与传承,中药学经历了由初创、积累、发展到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神农作为早期医药开拓者的标志,伴随并激励着后世医药工作者不断探索与发现,最终形成了今天庞大的中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