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创汤液(转自:中国卫生人才)
(2013-11-19 10:34:46)
标签:
文化中医理论中医学梁永宣 |
分类: 中国卫生人才 |
清代太医院内有座先医庙,庙内供奉古代诸位名医,其中“伊尹”赫然在列。“伊尹”何许人也?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中指出:“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由此,后世认为,中医的汤剂源于“伊尹”。
从“负鼎俎”、“调五味”到“治天下”
伊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姓伊,名挚,尹是他的官名。伊尹是伊姓的始祖,此姓得于伊水。据《吕氏春秋》记载,伊尹是一个孤儿:“有侁(即“莘”)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中,献之其君,其君令烰(通“庖”)人养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梦有神告之曰:‘臼出水而东走,毋顾。’明日,视臼出水,告其邻,东走十里,而顾其邑尽为水,身因化为空桑。’故命之曰伊尹”。也就是说,伊尹的母亲生活在伊水边,怀有身孕后,梦见神对她说:“你家的石臼出水的时候,你要不顾一切向东走,不要回头。”不久,家中石臼突然出水,心地善良的她告知邻里后才向东行走。走了十里路后,她忍不住回头观望自己的家乡,发现已是一片汪洋。由于伊尹的母亲没有听从神的劝说,把水灾告知了邻里并在出走时回头观望,所以她在生下伊尹后便死去了,并且化为一片空桑。这时候,有莘国国的一位女子去采集桑叶,在桑林里发现了孤儿伊尹,便抱了回去。她把此事告知国君,国君遂命庖人收养了这个孤儿。因为伊尹是从伊水边被捡来,所以定为伊姓。
伊尹虽然被厨师养大,但他自幼聪明好学,志向高远,不仅跟养父学得高超的烹饪技术,还关心天下大事,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时人称赞其为“贤”人。后来连商汤也听闻了他的贤德之名,便派人去请伊尹协助自己。这时的商正值兴盛之际,伊尹也愿投明主。于是,汤想了一个主意,据《史记·殷本纪》记载:“伊尹欲干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商汤向有莘国君主求婚,有莘国君便把女儿嫁给了他,同时,把伊尹作为陪嫁的“媵臣”送给了商汤。
商汤通过求婚达到了求贤的目的,此后,在伊尹的协助下,商汤打败了夏桀,建立商。汤在位29年后去世,伊尹又相继辅佐汤的第二个儿子外丙和中壬为王,中壬去世后,伊尹便立汤的孙子太甲为王。可是,太甲即位后,不守法度,昏庸暴虐,于是伊尹就把他流放到外地三年,此间伊尹亲自代理朝政,史称“伊尹放太甲”。太甲在流放的过程中经过反思,十分悔恨,洗心革面。伊尹又将其迎回朝,重新即位。伊尹一生辅佐了4位商王,死后商王感念他为国家所做的贡献,用天子之礼来厚葬他。
伊尹的一生实现了从奴隶到宰相的转变,以其卓越的政治才干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贤相。除了政治上的影响,伊尹还因其“庖人”的出身,从“医食同源”的角度,被认为是创制汤液疗法的第一人。
从汤液到汤剂
中药的服用方法,经历了从生药吞食到煮汁饮汤的发展过程。
冶末吞服:早在“神农尝百草”时代,人们直接把药用植物放在嘴里咀嚼。或者,将干燥的药物将药物干燥后研制而成
汤液:
因药物未经加工炮制,肠胃吸收不良,影响药效的发挥,且易产生毒副作用。
这种原始的服药方法,在古书中称为“叭咀”。随着火的普遍应用,在对药材进行初步修治的基础上,出现了炒、炙、锻、垠、煮、蒸、淬、矛单等炮制方法,使药物变生为熟,不仅便于服用,利于肠胃吸收,
由于汤剂吸收快,起效速,随证加减灵活方便,适应范围广,是古今最为普遍应用的剂型。汤剂的出现,使药物组合成方成为现实,标志着方剂的诞生。正如“本草”作为中药的代名词一样,“汤液”也就成了方剂的代名词。古今成方中,以汤命方者占有相当的比例,虽然酒剂的出现也不亚于汤剂,但酒性辛热走窜,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远不如以生命之源的水为溶媒的汤剂那样普遍。况且,在汤剂的煎制过程中,可加入适量的酒同煎,这样把酒剂的特点也包括其中了。其他剂型,如膏剂、露剂、熏洗剂、茶剂、浓缩丸剂,以及冲剂、注射剂等,多是在汤剂的基础上加工制成的。
1.《汤液经法》系伊尹所撰著,而且到汉代还有流传。(后经战乱年代散佚,已不
复见),是为医方之舆祖。
2.张仲景总结汉以前医家的经验,并结合自已临证实践著成《伤寒杂病论》传世.据说其方剂所选用药物多来自《汤液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