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医圣” — 张仲景(转自:中国卫生人才)

(2013-11-13 10:47:36)
标签:

文化

中医学

中医理论

分类: 中国卫生人才

通常,人们把药铺里诊病的医生称为坐堂医,而且一些传统老药店也常常用“某某堂”来命名。“堂”的由来其实源于医圣张仲景的故事。据传,张仲景曾在长沙做太守,期间,他有感于百姓为病痛所折磨,便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在大堂上为百姓诊病。后来便有了坐堂行医的典故。

/甄雪燕 王利敏 梁永宣

虽然张仲景医名远播,但《后汉书》、《三国志》以及其后的正史中均未为其列传记载!由此可见,仲景在世时并不出名。历史上真实的张仲景是什么样的?他又是怎样成为医圣的呢?

 “仲景”生平

晋代王叔和撰《脉经》,其序言中首次提到张仲景:“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之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这是古籍中最早出现仲景的名字。此后魏晋时期的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言中说:“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这也是关于张仲景较早的记载。魏晋时期,张仲景的著作已经对王叔和、皇甫谧等晋代医家产生一定影响。

张仲景曾经出任长沙太守,这个说法肇始于《名医录》。唐代的甘伯宗曾编撰《名医录》七卷,这是中国最早关于医学人物的传记专著,《名医录》中记载张仲景:“南阳人,名机……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也就是说,张仲景不是一位专职医生,他的职业是长沙太守,医学只是他的副业和爱好。张仲景跟随同族的张伯祖学习医术,他的医术很快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近年来,有历史学者进行考证,《后汉书》中所列长沙太守的名单中没有张仲景,对仲景是否曾经出任长沙太守一职产生疑问。尽管学界争论不休,但张仲景为长沙太守之说已流传广泛,后世医著中也常用“张长沙”来称呼张仲景。

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中还记载了张仲景为王仲宣诊病的故事,反映了仲景高超的诊断技术。王仲宣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有一次,张仲景见到年轻的王仲宣,断言他年至四十须眉脱落,眉落半年而死,并让仲宣服用五石汤。然而,仲宣嫌其言忤, 受汤勿服。三日后,张仲景见到王仲宣,询问他是否服药,仲宣骗他已服汤药,张仲景认为王仲宣的色候不像服汤之诊,叹息道:“君何轻命也? ”仲宣依然不信,四十一岁时王仲宣果然眉落半年而亡。这则故事虽然有些“夸大”,但有学者认为故事有一定真实性,王仲宣所患应该是“麻风病”。麻风病的典型症状就包括眉落、鼻柱损、肢指脱等,有些麻风病早期无典型症状,早期进展缓慢而发作后则迅速恶化,临床上早期常难以及时作出诊断。《后汉书》中也记载王仲宣因“貌寝而体弱”不受统治者重用。“寝”指容貌丑陋。“貌寝”与“体弱”并叙,不能排除其已染麻风的可能性,由于病情轻浅,普通人难以察觉,仅认为其貌不扬而已,但在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仲景看来,其面貌丑恶是患麻风病所致。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既然张仲景不是专职医生,他为什么要写《伤寒杂病论》呢?“伤寒”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疾病呢?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代,不仅战乱频繁,而且蝗灾、洪灾、旱灾等自然灾害频发,百姓流离失所,造成疫病广泛流行。曹植的《说疫气》记载:“建安二十二年,厉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户户有嚎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生动地展现出疫病流行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张仲景家族也未能幸免,张氏本是一个大家族,有二百余人,不到十年,三分之二的人都死于流行性热病。于是,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深入研究热病,撰写《伤寒杂病论》。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古籍所载“伤寒”与现代医学所说的“伤寒病”不是一个概念。现代医学所说的伤寒(或副伤寒)是指由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而《伤寒论杂病论》中的“伤寒”则是指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伤寒杂病论》的流传

张仲景编撰《伤寒杂病论》16卷,原书包括“伤寒”和“杂病”两个部分,伤寒部分专论多种热病证治, 杂病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书成后不久,即因战乱而散佚不全。魏晋时期,太医令王叔和首次对《伤寒杂病论》进行整理,他将原书中伤寒部分析出,整理编辑为《伤寒论》10卷,经王叔和整理后,张仲景关于伤寒的论述得以保存下来。然而,由于当时印刷技术尚未出现,仅靠辗转传抄,而且,一般医生具有保守思想,往往将《伤寒论》视作枕中鸿秘, 不肯轻易示人,因此《伤寒论》在宋以前未能得到广泛流传。唐代名医孙思邈也曾感叹道:“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一直到北宋嘉祐年间,北宋“校正医书局”成立,这是一个专门出版医学书籍的机构,校正医书局于1065年校订刊行《伤寒论》。随着出版技术的发展,《伤寒论》在宋以后得到广泛流传,医家们研究《伤寒论》蔚然成风。

《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杂病”的部分如何流传后世的呢?北宋翰林院学士王洙在馆阁中整理“蠹简”时发现《金医玉函要略方》三卷,该书上卷辨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方药及妇科内容。王洙发现的《金遗玉函要略方论》并非《伤寒杂病论》原本, 而是唐宋期间后人对仲景原书的删节版手抄本。于是,校正医书局勘校此书时删去上卷伤寒部分,整理保存了其中杂病和妇科部分,更名为《金匮要略》流传于世。

至此,《伤寒杂病论》以《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形式在宋以后广泛流传,成为后世业医者必修的经典著作。

 “医圣”之名的由来

张仲景是什么时候被称为“医圣”的呢?据考证,金代的刘完素最早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明确提出“仲景者,亚圣也”,自此仲景开始跻身“圣”的行列。金代医家成无已在《伤寒明理药方论》自序中评:惟张仲景方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实乃大圣之所作也。赞仲景为大圣。到了明代,李濂写了本《医史》,该书是现存最早的医史著作,也是为张仲景立传的书,但书中也只是说“论者推为医中亚圣”。一直到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南阳府丞张三异重修医圣祠时立碑,开始有:先生讳机字仲景……谥医圣,南阳人。至此,医圣大彰于世。后人多用医圣对仲景表示敬意,清代医学家陈修园说得更为直接:医门之仲景,儒门之孔子也。

 

作者系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史教研室副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科普研究基地成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