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健康 |
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万物的生发也是从春天开始,养生也不例外。
在黄帝内经中,对于春天的养生有这样的描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意思是说,春天这三个月是自然万物发陈推新,萌发生命的时节。天地之间都具有生气,万物欣欣向荣。
人们应当入夜就睡觉,天亮就早起,在庭院中散步,不要紧束头发,舒缓身体。……这是顺应春天的养生之道,相悖的行为就会伤肝气,夏季容易发生与阳虚相关的疾病,也更加不利于夏季的养生了。
为什么最后说“逆之则伤肝”呢?因为在中医学中,肝在五行属木,与春季相对应。
春天是一年中生发的季节,万物复苏;肝气主升、主疏泄,因此春天就是养肝最好的季节。如果肝气不顺,与春天生发之气相悖,就会导致许多肝脏相关疾病在春天发生和加重。
清宫护肝茶
很多人说自己没有空养生,在公园披头散发走路更是不可能。那么有什么比较便捷的养肝方法呢?
这里为大家推荐一剂来自清宫医案的养肝药茶。
药茶也称中药代茶饮,因其药味少、冲泡方便的优点,在清朝宫廷受到极大推崇,常常用于治未病和病后调养。
和肝代茶饮出自于咸丰时期医案。某嫔妃常常自觉“头眩心悸,身肢酸倦,懒食少寐”。
这像极了我们常说春困:意志消沉、慵懒倦怠,抵触上学和上班,没有什么食欲,也没什么兴趣,身上懒洋洋,白天没精神,晚上睡不着。
其实这都是“肝气未和”的表现。太医在给予该嫔妃疏肝养血的汤药同时,开出平时调理的代茶饮方。
养肝药茶
香附二钱 麦冬三钱 白芍三钱 归身三钱
换算为现在剂量为:
香附10g 麦冬15g 白芍15g 当归15g
具体用法如下:将上述药物洗干净后,加入500ml水中,煮开沸腾1min左右;或者用沸水冲泡数分钟后,代茶徐徐饮用。
和肝代茶饮为什么能够养肝护肝?
这个代茶饮虽小,但用药十分精炼。我们可以分为养肝二药和护肝二药。
首先选用了四物汤中的当归和白芍,白芍酸甘,能够敛肝柔肝;当归甘辛,能够补血活血。这是养肝二药。
我们知道在中医学中,肝具有调节血量的功能。养肝和养血密不可分,因此在补血第一方的四物汤中,四味药物活血补血同用,疏肝敛肝并行。
和肝代茶饮以平素养肝为第一要,因此摒弃了相对白芍更加滋腻的熟地,以及活血祛瘀之力更强的川芎,保留了敛肝的白芍和补中有活的当归。
护肝二药就是麦冬和香附,从两个方面护肝阴。麦冬清心除烦,有安魂宁神之功效,治未烦之烦。
情绪的波动是引起肝疏泄失常的原因,麦冬的清心可以减少情绪的波动,护住肝魂。
麦冬滋养阴津,与白芍共奏养阴之功;同时麦冬生肺阴,肺在五行中属于金,金克木,金阴得补益则可以助肝阴收敛。
若是“未烦之烦”依旧发生了呢?此时佐以少量香附的目的就出现了。小量的香附疏肝行气,可以纾解烦躁,开解郁结。此外香附还可防止前面三味药物过于滋腻。
肝阴收敛,夜间能安卧;肝血足了,眼睛也明亮了;清心除烦,疏肝行气,肝阳就不会上扰头目,出现眩晕之感;肝胆平和,脾胃不被打扰,正常运转,自然胃口就好,身体也有力量了。
此四味药共成养血调肝之方,因此书中还记载本代茶饮方对于妇女血虚肝郁及月经不调、痛经也有效果。
和肝代茶饮适合人群
▋熬夜的人
中医学的子午流注是指将人体中气血运行脏腑和时间联系起来。其中夜里11点至凌晨1点正是气血经脉运行到胆,1点到3点是运行到肝。也正是现代许多人夜生活还未结束之时。
胆为“清净之府”,主决断,喜宁静,夜里子时正是胆腑安安静静疏泄的时候,需要人们安静的躺下休息。
好兄弟就是“肝胆相照”,胆疏泄不通之时,肝也受影响而抑郁。肝喜疏泄,抑郁伤肝。肝胆属木,脾胃属土,五行中木克土;肝胆失调,肝气乘脾,影响了脾胃消化功能。
因此失眠熬夜之人常常食欲不振,不论吃多少健脾消食药都不见好,其根本原因在于肝气没有得到疏泄和养护。
▋用眼过度的人
头面五官与脏腑对应,五官的功能与脏腑密切相关。“肝藏血,开窍于目。”眼睛的明亮和视物清晰得益于肝血的滋养,也只有肝血充足的人眼睛才能神采奕奕。
“久视伤血”,这里的血就是肝血。用眼过度尤其是刷手机时间过长,常常会出现视力模糊、眼睛干涩,这是肝血不足出现的症状。而滴眼药水只会暂时缓解症状,却改变不了视力下降和眼红血丝。而只有肝血得到养护,眼睛才会明亮和滋润。
▋久坐不动的人
依旧是《黄帝内经》中说到,“肝主筋”。这里的筋,包括现代解剖学里的关节、韧带、肌腱等。久坐不动会导致这些部位的失去应有的灵活和柔韧。而肝性喜柔,中药里常常有“柔肝”之品。
如果人们不爱运动,长期久坐,肝筋得不到舒柔,肝火就容易上亢,性情就开始暴躁了起来。因此在春天,出门散步,“广步于庭”,活动筋骨,是一项非常不错的养肝活动。
▋情绪抑郁的人
生活中常常会有一些心结难解、闷气和发脾气的情绪。而在中医学中,这些情绪的调节与肝脏相关。
肝脏与春天相应,这和现代医学发现抑郁症的复发加重多发生在春天不谋而合。不管是不痛快地发脾气还是生闷气,都会导致肝气横逆。
有人问,肝气横逆去哪里了呢?肝气横逆于脾胃则会表现为气到吃不下饭,没有胃口;肝气横逆于胁肋,则会出现胁下疼痛,游走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