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4年的投资总结

(2015-01-15 21:55:26)
标签:

股票

分类: 投资实证

     几乎所有有关股票投资的文章,都在教我们“怎么做”,其实我们真正需要学习的是“什么都不做”,因为所有“怎么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什么都不做”,如果我们不擅长“什么都不做”,我们又如何精通“怎么做”呢?其实无论入股哪家公司,作为小股东的我们都应该“什么都不做”,除非我们并不想做股东,或者不是出于“投资”的目的。
     以什么样的价格买入什么样的优秀公司才算是一个“终点”呢?喜诗糖果,盖可保险公司(GEICO),可口可乐,富国银行,这些优秀公司都是巴菲特投资的“终点”。那我们以什么样的价格入股什么样的优秀公司才算是一个终点呢?赚钱是没有终点的,因为人的欲望是永远都没有办法满足的,但投资总该有个终点吧,虽然企业会有发展期,成长期,成熟期与衰退期,“百年老店”也大多只是口号;虽然市场总是不断的春去秋来,熊牛转换,但投资总该有个阶段性的终点吧,总该有个时间段,是留给普通投资者“什么都不做”的吧。
     2014年下半年,我做了一个小小的变动,就是将宁波银行与中信证券的股份出售,然后换成浦发与兴业的股份,同时继续用工资收入增持浦发与兴业的股份,其他什么都没有做。我不断的重读自己所写的文章,发现《强制“不卖”是良性投资循环的起点》这篇文章里面对于卖出自己拥有股份的观点,现在看来依旧适用。(本人愚笨,因为这次交易,我错失了中信证券的大涨行情,但由于购买的数量实属有限,所以影响也不是很大)

     两年前,我可能受到“分散投资”这一观念的熏陶,额外购买了少量的宁波银行与中信证券的股份,结果购买不久,我就开始后悔了,因为我每月的工资收入实在有限,连同时购买两家公司的股份,都显得捉襟见肘,于是我不得不选择放弃继续购买这两家公司的股份。假如我们想烧一壶水,但只有烧开半壶水的柴火,我想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倒掉半壶水,而不是满世界的去找柴火。

     我给自己设置了一道“篱笆”,就是一生只允许自己最多购买十家公司的股份,兴业算一家,浦发也算一家(宁波银行与中信证券因为购买的太少不算),今年我并不打算购买第三家公司的股份,我只会“囤积弹药”,静心等待,我可不希望等到下一次机会来临的时候,“囊中”依然“羞涩”。
     以合理的价格整体收购优秀公司,然后长期拥有,这种“既不赚市场低估的钱,也不赚市场高估的钱”的做法,现在想想,好像也并不愚蠢。

     这么多年来,我终于意识到,其实日复一日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加快赚钱的脚步,而是为了防止自己做蠢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