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班科学:《门洞变变变》

(2017-11-20 16:09:39)
分类: 教师公开课

2017学年第一学期教师公开课

                           ——大班科学《门洞变变变》

活动目标:

1.想想做做,感知门框宽窄与门洞大小的关系。

2.能仔细观察,自主看图示操作,并大胆表述探究发现。

3.勇于尝试,乐于分享,体验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幼儿已积累按图示剪纸、剪拉花等相关经验。

2.教具:二个不同大小的兔玩偶(小兔玩偶小于A4纸,兔妈妈玩偶大于A4纸),大门洞范例,操作图示PPT

3.学具:小的操作图示每组一份,废旧A4纸若干,剪刀人手一把,纸篓每组一个。

活动过程:

一、剪剪玩玩,感知门洞边框宽窄

1.引出话题。师:老师带来了两只兔子(兔妹妹和兔妈妈)。

2.提出要求。师:请你们在一张纸上为小兔剪一个门洞,剪的门洞有两个要求,一是能让小兔穿过去,二是门洞的四个边框都不能断。操作时有三个要求,一是不搬椅子,二是安全使用剪刀,三是听到音乐迅速拿着你的门洞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3.检验、展示。教师逐一用不同的小兔对剪好的门洞进行检验,并让幼儿把大、小门洞挂到黑板上。

4.观察比较。师:你们仔细观察一下,大门洞的边框和小门洞的边框有什么不同?

小结:大门洞的边框窄,小门洞的边框宽。

二、观察操作,探索门洞变大的秘密

1.提出任务。师:兔妈妈也想请你们为它剪门洞,让它能穿过去,你们能行吗?兔妈妈的身体大大超过了这张纸,你们能剪出它穿得过去的门洞吗?先剪剪试试。

2.幼儿尝试操作,教师观察。

3.范例引导。师:你们有没有剪成功?有一个小朋友叫棒棒,刚开始也和你们一样,没有成功。他坚持不放弃,天天想办法,不断尝试为兔妈妈剪门洞。终于有一天,他剪出了一个能让兔妈妈顺利穿越的门洞。

出示大门洞范例,师幼合作让兔妈妈穿过门洞。师:为什么门洞比原来的纸大?

4.寻找秘诀。师:棒棒是怎么剪成超大门洞的呢?他把这个剪超大门洞的秘诀拍了下来(出示操作图示PPT),请大家仔细看一看,找一找剪超大门洞的秘诀。

把小的操作图示分发到每组,幼儿自主观察。

师:如果你已经有了发现,可以拿一张纸试一试。我们有五分钟时间,看你能不能变出这样神奇的大门洞。(为每组提供足够多的A4纸)

5.交流难点。师:有些小朋友成功了,但有的小朋友遇到了困难,谁来说一说你遇到的问题?或许其他小朋友可以帮你解决哦。

幼儿逐一提出自己的困惑,师幼共同探究解决办法。如果没有幼儿主动提问,教师可以向幼儿提问。

小结:按图示剪,能让门框纸条不断变长,这样就会变出一个远远大于原来纸张的超大门洞。

三、再次尝试,挑战剪出超大门洞

1.提出新的挑战。

师:韩老师也想玩穿越门洞的游戏,你们能不能为韩老师剪一个门洞?

师:你准备怎样剪韩老师能穿过的大门洞呢?(鼓励幼儿把准备操作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

师追问:剪特别大的门洞,要注意什么呢?(边框尽量剪窄一点)

2.幼儿自主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3.检验

第一个剪成的门洞,由老师试着穿越。后面剪好的门洞,请客人老师穿越检验。检验好的门洞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挂在超大门洞展板上。

师:为什么门洞会越来越大?(引导幼儿回答:因为边框越来越窄)

4.集体穿越门洞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今天你们剪的最大的门洞能让几个小朋友同时穿过呢?哪个门洞最大?那我们一起小心翼翼地穿越门洞,看看到底有几个人能同时穿过。请客人老师帮我们拍照。

四、延伸拓展,激发更大挑战欲望

请幼儿回家剪一个更大的门洞,让全家人一起穿过,并请邻居帮忙拍照,第二天带到幼儿园贴到展示墙上。大家比一比,哪个小朋友剪的门洞最大,哪个家庭拍的照片最美。

 大班科学:《门洞变变变》


 

活动反思:

此次科学活动门洞变变变的教学尝试,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幼儿的兴趣性体验与自主性体验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游戏情境的设计,一要考虑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年龄特点,尽可能地赋予教学活动一定的角色性情境;二要考虑幼儿自身游戏的需求,尽可能地把孩子的参与设计到游戏情境之中。从为小兔以及兔妈妈剪门洞到为教师、为自己、为家人剪门洞,孩子们的游戏兴趣逐渐被调动起来,这是为孩子们自主探究剪线长短、相间距离与门洞大小关系所提供的最重要的学习支撑,由此激发起幼儿的自主学习意愿,使之充满愉悦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之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