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楹联诗词赞颂霞浦牙城中秋曳石活动及简析

(2025-10-30 09:59:01)
标签:

美景

诗联

文化

杂谈

分类: 美丽霞浦

楹联诗词赞颂霞浦牙城中秋曳石活动及简析

林承强

 

01

永沐鸿恩,千载仍闻“哈哈嗬”,八月中秋祥瑞;

堪钦大智,百人共曳“沉沉石”,万年古邑太平。

 

02

七律 曳石寄情

民俗非关戏与嬉,峥嵘往事系安危。

倭尘已靖烽烟息,凤阙犹存鼓角遗。

月下人潮争冠路,街头石响续传奇。

愿将此日欢腾景,化作丰年海晏时。

 

03

忆秦娥 石声烈(依李白体)

石声烈,麻绳紧系青岩铁。

青岩铁,百夫齐曳,呐喊声彻。

 

中秋月照牙城阙,太平石载军民血。

军民血,传承四百,壮心难歇。

 

林承强先生的这组楹联诗词,以霞浦牙城中秋曳石活动为核心,深情赞颂了这一独特民俗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作品通过联、诗、词三种不同体裁,从多个角度展现了曳石活动的磅礴气势与深厚底蕴。

一、 楹联:凝练厚重,颂扬传承与祈愿

林先生的两副楹联(此处展示一副),以其精炼的语言和对仗的美感,高度概括了曳石活动的精髓。“永沐鸿恩,千载仍闻‘哈哈嗬’,八月中秋祥瑞;堪钦大智,百人共曳‘沉沉石’,万年古邑太平。”上联“永沐鸿恩,千载仍闻‘哈哈嗬’,八月中秋祥瑞”:“永沐鸿恩”似指先民的智慧与庇佑,使得这一习俗得以“千载”流传。“哈哈嗬”这一极具地方特色与现场感的呐喊声,穿越时空,至今仍在中秋佳节回荡,不仅是活动的标志,更带来了节日的“祥瑞”之气。此句点明了曳石活动的历史悠久及其在中秋时节的喜庆氛围。

下联“堪钦大智,百人共曳‘沉沉石’,万年古邑太平”:“堪钦大智”是对先民创造此活动以御敌保境智慧的高度赞扬。“百人共曳‘沉沉石’”则生动描绘了活动的核心场景——众人同心协力,拖拽沉重的石头,展现了团结协作的磅礴力量。而这一切的最终愿景,是为了“万年古邑太平”。此句揭示了曳石活动的起源可能与军事防御有关,并将其与地方的长治久安紧密相连。

整体赏析:全联结构严谨,对仗工整。“千载”对“万年”,“哈哈嗬”对“沉沉石”,“祥瑞”对“太平”,不仅音韵和谐,更在意义上层层递进,从习俗的流传到活动的场景,再到最终的美好祈愿,表达了对曳石这一民俗文化传承的颂扬以及对家乡长治久安的深切期盼。

二、 七律《曳石寄情》:叙事抒情,追溯渊源与盛况

这首七律则以更为铺展的笔触,叙述了曳石活动的历史背景、现场盛况及其所寄托的情感。“民俗非关戏与嬉,峥嵘往事系安危。”开篇即点明曳石活动并非简单的“戏与嬉”,而是承载着“峥嵘往事”,关系到“安危”的严肃历史记忆。这就为全诗奠定了深沉的基调,点出了活动的军事起源。“倭尘已靖烽烟息,凤阙犹存鼓角遗。”明确点出“倭尘”(倭寇侵扰)这一历史背景。如今虽然“烽烟息”,和平年代已然到来,但“凤阙”(此处指牙城的古建筑或城阙遗迹)仿佛还留存着当年“鼓角”齐鸣、军民抗敌的余韵。此句追溯了曳石活动的缘起——为了抵御倭寇,保家卫国。“月下人潮争冠路,街头石响续传奇。”镜头转向当下的活动盛况:中秋“月下”,“人潮”涌动,人们在街巷间奋力拖拽石头,“争冠”角逐,热闹非凡。“街头石响”不仅是活动的声响,更是历史的回响,它“续”写着牙城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奋进的“传奇”故事。此句描绘了曳石活动的热烈场面及其延续的文化生命力。

“愿将此日欢腾景,化作丰年海晏时。”结尾升华主题,将“此日”曳石活动的“欢腾景”,升华到对国家“丰年”、天下“海晏”(即海清河晏,天下太平)的美好祝愿。这使得活动的意义超越了地方民俗,具有了更广阔的家国情怀。

三、 词《忆秦娥•石声烈》(依李白体):声情并茂,再现激情与壮志,词牌《忆秦娥》通常气势豪迈,林先生借此词牌,以“石声烈”为题,生动再现了曳石活动的激烈场面与传承不息的壮志。“石声烈,麻绳紧系青岩铁。青岩铁,百夫齐曳,呐喊声彻。”上阕开篇即以“石声烈”三字破题,极具冲击力,点出了石头拖拽时发出的剧烈声响和活动的激烈程度。“麻绳紧系青岩铁”,“青岩铁”以铁喻石,极言石头之沉重坚硬,“麻绳紧系”则暗示了拖拽的艰难和所需的巨大力量。“青岩铁”的重复,既是词牌格式的要求,也强化了石头的质感和分量。“百夫齐曳,呐喊声彻”,描绘了众多参与者齐心协力拖拽巨石,震天的“呐喊声”响彻云霄的壮观景象,将现场的紧张、热烈与磅礴气势渲染得淋漓尽致。“中秋月照牙城阙,太平石载军民血。军民血,传承四百,壮心难歇。”下阕转入更深沉的历史感怀。“中秋月照牙城阙”,点明了活动的时间(中秋)和地点(牙城),清冷的月光与热烈的活动形成对比,更添一层历史的苍茫感。“太平石载军民血”,此句是全词的点睛之笔,深刻揭示了“太平石”的象征意义——它承载着当年军民共同抗敌、浴血奋战的历史记忆,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太平”的见证。“军民血”的重复,同样是词牌要求,也着重强调了这份历史的厚重与悲壮。“传承四百,壮心难歇”,点出曳石活动已“传承四百”余年(指历史悠久),而先辈们保家卫国的“壮心”与精神,至今仍在延续,未曾停歇。这既是对历史的铭记,也是对未来的期许,展现了牙城人民传承文化、守护家园的坚定信念。

总结:林承强先生的这组作品,楹联如骨,支撑起活动的框架与核心精神;七律如肉,丰满了活动的历史背景与现实图景;词如魂,注入了活动的激情、悲壮与传承不息的壮志。三者交相辉映,不仅成功地赞颂了霞浦牙城中秋曳石这一独特的民俗活动,更挖掘了其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崇高的民族精神,使得这一传统活动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作品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是对地方文化遗产的一次成功的艺术再现与升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