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沙花竹村赋及赏析
(2025-08-22 10:05:12)
标签:
诗联文化杂谈 |
分类: 美丽霞浦 |
三沙花竹村赋及赏析
林承强 撰
闽东福地,霞浦渔村;海隅耀珠,花竹蕴昌。处三沙之襟抱,承沧溟之膏泽,枕山瞰海,拥霞沐光,诚造化所钟之海国桃源也。
观其形胜,诚为奇绝:东望浩渺,烟涛接乎穹苍;西依叠嶂,翠嶂屏乎风浪。村舍星罗,随山势而错落;石厝鳞次,映海色而苍黄。每值晨光初破,金鳞跃波,万顷熔金;待至暮霭徐沉,归舟剪影,一湾铺绛。更有紫菜云棚,星罗棋布于碧波之上,若仙人挥毫泼墨,书青绿长卷于无垠海天之间。渔舟犁浪,耕海牧云,诚然海耕之壮阔诗篇。
若夫气象幻化,四时殊观:春潮带雨,渔歌湿漉漉沾衣;夏汛乘雷,千帆猎猎破重雾。秋高气爽,碧空如拭,云影徘徊,鸥鹭翔集;冬令虽无雪,然寒涛拍岸,其声如雷,亦足以荡涤尘虑。至若天光云影共徘徊,倏忽间,海面浮金镜,光影如神笔,点染渔村成幻境,此天地大美之无言诗画也。
此地人文,亦深植于海魄:先民踏浪而来,筚路蓝缕,以石为基,垒厝安居。福宁古卫,曾屯水师,犹闻鼓角声咽;古渡残阶,苔痕浸漫,尚见缆痕深凿。渔家儿女,赤足行滩涂若履平川;紫菜采收,巧手穿梭桁架间如抚琴弦。渔女鬓边银铃响处,笑语压碎千重浪;老翁檐下补网,指间经纬系沧桑。更有烽火台静矗山巅,斑驳石骨,犹诉当年海疆烽烟,忠魂铁血,已化潮音日夜鸣。
至若今朝新韵,风华愈盛:光影圣地,天下影者趋若鹜。长枪短炮,守候云开;快门轻响,定格永恒。石厝民宿,枕涛而眠,推窗即拥星海;渔家珍馐,海错杂陈,舌尖尽揽至味。海带紫菜,银鱼虾贝,咸鲜里蕴藏千载海魂。村道蜿蜒,引客深入,渔家淳风扑面,海韵盈怀,此乃“诗与远方”在人间的真切落脚处。
诗赞:
垒石成居幻古今,临风听浪守乡音;
苔痕斑驳沧桑刻,檐角参差岁月侵。
晓汲清泉烹海味,暮收渔火伴蛩吟;
谁言五虎多奇崛,且看三狮遗妙琛。
以下是对林承强先生《三沙花竹村赋》的赏析,结合文本结构、艺术特色、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展开论述:
一、赋体结构与时空交响
空间格局的立体铺陈
赋文以“闽东福地”开篇,构建三层空间维度:
宏观海天:烟涛穹苍、碧波无垠的壮阔背景;
中观村落:星罗石厝、错落山势的人文肌理;
微观细节:檐下补网的经纬、鬓边银铃的声响。
这种由远及近的透视手法,形成电影镜头般的空间纵深感。
时间维度的四重变奏
历史纵深:通过“福宁古卫鼓角”“古渡缆痕”唤醒明代海防记忆;
四时循环:春潮夏雾、秋空冬涛的节气流转;
晨昏交替:熔金朝霞与铺绛暮色的光影对峙;
古今对话:斑驳烽火台与当代“长枪短炮”的时空并置。
二、艺术手法与意象系统
(一)意象群的共生演绎
意象类型 代表符号 象征意义
自然图腾 熔金海面、青绿云棚 天地造化之神工
人文印记 苔痕石阶、经纬渔网 渔猎文明的坚韧传承
光影魔法 浮金镜、剪影归舟 现代摄影美学的触点
战争记忆 烽火台、忠魂潮音 海疆守卫的民族精神
(二)修辞宇宙的创造
通感炼字
“渔歌湿漉漉沾衣”——将听觉转化为触觉,海雾浸润歌声的潮湿感扑面而来。
动势再造
“耕海牧云”以农耕动词驾驭海洋,颠覆传统认知,彰显渔民“以海为田”的豪情。
色彩交响
全篇构建青(翠嶂)、金(熔金)、绛(暮霭)、苍(石厝)、银(铃/鱼)的碰撞,形成视觉旋律。
三、文化基因解码
海洋文明的哲学表达
生存智慧:石厝建筑(抗风浪)、紫菜云棚(顺潮汐)体现人海共生的生态观;
精神图腾:将“忠魂铁血”化为日夜潮音,赋予自然现象民族集体记忆的沉重感。
四、诗赋互文的升华艺术
结尾七律作为全赋精魂:
时空压缩技巧
“垒石成居幻古今”串联千年历史,“晓汲清泉”“暮收渔火”浓缩昼夜轮回。
文化对抗叙事
“谁言五虎多奇崛”反诘三沙五澳地标,以“三狮遗妙琛”(三沙)确立文化自信。
感官通联
“烹海味”(味觉)、“伴蛩吟”(听觉)、“苔痕刻”(触觉)形成立体乡愁体验。
五、现代性转换的典范价值
文旅符号再生产
将传统渔作(紫菜养殖)转化为“仙人挥毫”的艺术行为,使生产场景成为文旅。
苦难记忆的诗化
把“筚路蓝缕”的艰辛史转化为“经纬系沧桑”的审美对象,实现集体创伤的疗愈。
生态启示录
“拥霞沐光”的生存哲学,为当代海洋生态保护提供传统智慧参照系。
结语:海韵文心的三维坐标
此赋以地理奇观为经线(山海形胜)、人文记忆为纬线(渔耕烽火)、光影美学为垂线(摄影圣地),构建三维文化坐标系。其终极价值在于将渔村从物理空间升华为精神原乡——当“咸鲜里蕴藏千载海魂”,花竹村不仅是霞浦海岸的地理坐标,更成为中华海洋文明基因库的鲜活切片。结尾“诗与远方落脚处”的断言,正是对现代人追寻本质性生存的深刻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