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赞梁章钜及赏析
(2025-08-16 11:01:22)
标签:
诗联文化杂谈旅游 |
分类: 福建风景篇 |
七绝 赞梁章钜及赏析
林承强 撰
退庵挥墨写林泉,笔底云山继古贤。
宦迹诗名皆不朽,东南半壁颂遗篇。
以下是对林承强《七绝·赞梁章钜》的赏析,结合梁章钜的生平事迹与成就展开分析:
一、诗意解析
"退庵挥墨写林泉","退庵":梁章钜晚年自号"退庵居士",此号象征其淡泊官场、归隐著述的生涯。"写林泉":既指其山水诗画创作(如《黄楼题咏》),亦暗喻他晚年归隐后寄情文墨的生活。梁章钜的《退庵随笔》等著作展现了深厚的文化修养。"笔底云山继古贤","笔底云山":呼应梁章钜作为学者与收藏家的身份。他藏书十万余册,涵盖经史子集、金石书画,收藏有《唐摹兰亭序》《刘松年竹亭清署卷》等珍品。"继古贤":强调其学术传承,师承翁方纲(号苏斋),与伊秉绶、林则徐等名士交游,延续文人传统。"宦迹诗名皆不朽",宦迹:为官清正,力革积弊(如广西乡试废除兵丁监考制);治水赈灾(江苏水灾救民60余万人);抗英禁烟(支持林则徐,严查梧州、浔州烟贩,首倡"收香港为首务")。诗名:著述等身,涵盖楹联学(《楹联丛话》)、笔记(《归田琐记》)等领域,被誉"楹联学开山鼻祖"。"东南半壁颂遗篇","东南半壁":指其政治影响覆盖江苏、广西等东南要地。他五任江苏巡抚,督防抗英,兴办团练。"颂遗篇":其著作如《楹联丛话》流传后世,江苏官署楹联"政惟求于民便,事皆可与人言"成为清廉为官的象征。
二、诗歌艺术特色
双线并重:以"宦迹"(政绩)与"诗名"(文名)双线概括梁章钜的一生,突出其"政学双馨"的罕见成就。意象凝练:"林泉"隐喻退隐著述,"云山"暗藏书画收藏,"遗篇"指代文化遗产,将人物精神融入自然与典籍意象。时空张力:从"宦迹"(历史功业)到"颂遗篇"(后世影响),跨越时空展现其不朽价值。
三、梁章钜的历史地位
经世名臣:禁烟抗英、水利民生,践行"政惟求于民便"的为官理念。文化丰碑:藏书楼"黄楼暨东园"开放借阅,倡导"借书功德胜于借钱";楹联学奠基人,融合文学性与实用性。
结语:此诗浓缩了梁章钜清官、学者、抗英志士的三重身份。林承强以"颂遗篇"作结,恰印证了梁章钜自题联"事皆可与人言"的光明襟怀——其功绩与著作,终成东南半壁山河间永不湮灭的文化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