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竹江汐路桥及赏析
(2025-08-12 23:08:52)
标签:
旅游美景诗联文化 |
分类: 美丽霞浦 |
题竹江汐路桥及赏析
林承强 撰
石梁卧海见沧桑,浪记千年事;
蛎壳粘苔藏日月,人行万里程。
以下是对林承强先生对联《题竹江汐路桥》的赏析,结合竹江汐路桥的历史背景与建筑特色展开分析:
一、上联:历史沧桑的时空见证
"石梁卧海见沧桑,浪记千年事","石梁卧海"的意象
指汐路桥独特的建筑形态:桥基以松木桩固定,条石横竖三层铺砌,蜿蜒于滩涂之上,涨潮时隐没海中,退潮时显露如龙卧碧波。"卧"字拟人化,赋予石桥沉静坚韧的生命力,呼应其历经潮汐冲刷仍屹立不倒的顽强。"浪记千年事"的深意,暗喻桥梁修建史:清乾隆年间郑绣轩倡建,嘉庆时郑启昂耗时三年完工,后因潮水冲垮,其子郑琼森三次大修方成。海浪既是自然力的象征,亦是时光载体,承载从宋代竹江岛民出行之艰到清代郑氏家族倾资筑桥的变迁。
二、下联:自然与人文的共生智慧
"蛎壳粘苔藏日月,人行万里程",生态智慧:蛎壳与潮汐的共生,"蛎壳粘苔" 写实描绘桥石附着海蛎与青苔的景象。古人巧妙利用桥体养殖海蛎,既加固结构又增加经济价值,体现"以桥养桥"的生态智慧。"藏日月" 双关:一指牡蛎生长周期与日月关联,二喻桥身随潮汐隐现,收纳时光流转。人文价值:万里程的艰辛与通达,桥长3651米,退潮时连通孤岛与大陆,解决竹江岛民数百年"潮退陷泥泞,潮涨阻归途"的困境。
"人行万里" 既指实际通行功能,亦赞颂筑桥者郑氏家族"掷巨资、克滩涂"的功德,使天堑化为民生坦途。
三、艺术手法:时空交织的匠心
对仗与意象呼应,"石梁"(人工)对"蛎壳"(自然),"沧桑"(时间)对"日月"(永恒),"浪记"(动态)对"藏"(静态),构建海洋文明中人力与自然抗衡又共存的哲学意境。以小见大的历史观,通过"蛎壳""石梁"等微小物象,缩影筑桥工程的艰辛(三年施工仅限退潮时段),及闽东先民"以柔克刚"的智慧——弯曲线条减缓冲力、双层桥孔分流潮汐。
四、联语背后的精神内核
此联不仅是景物题咏,更暗含三重礼赞:颂工匠精神:郑氏三代前赴后继修桥,奠定"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的遗产价值。咏生态智慧:桥身养殖系统与潮汐共舞,成为古代低碳建筑的典范。彰文化血脉:从宋代巡检司要塞到今日"摄影圣地",汐路桥始终是闽东海上丝绸之路的沉默见证。
赏析结语:林承强以二十四字凝练"桥的一生",将石桥化为时空胶囊——其肌理镌刻浪涛岁月,其缝隙生长海洋生灵,其脊背托起代代行人的足迹。此联可视为对闽人"向海谋生,以智驭自然"的史诗性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