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咏竹江汐路桥及赏析
(2025-08-12 23:02:37)
标签:
旅游美景诗联文化 |
分类: 美丽霞浦 |
七律 咏竹江汐路桥及赏析
林承强 撰
潮退平沙露古洲,银桥如带卧清流。
蛎房粘石成坚垒,海月沉波照远舟。
玉垛相逢容担避,金滩长往任云浮。
莫言此路无行迹,千载人烟印脚头。
以下是对林承强《七律·咏竹江汐路桥》的赏析,结合诗歌意象、语言特色及文化内涵综合分析:
一、整体立意:自然与人文的交响
全诗以潮汐路桥为核心意象,展现涨退潮间沙路浮沉的独特景观。首联“潮退平沙露古洲,银桥如带卧清流”以宏阔视角铺陈画面:潮水退去,古沙洲显露,石桥如银带蜿蜒于澄澈水流之上。其中“古洲”暗含历史沧桑感,“银桥”喻桥体皎洁如练,赋予静态景物流动之美,呼应古人咏潮时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二、中二联:工笔刻画生命韧性
颔联“蛎房粘石成坚垒,海月沉波照远舟”
“蛎房粘石”写牡蛎密布礁石,如天然堡垒,凸显生物与环境的共生智慧。此景暗合清代查慎行《海塘叹》中“沙崩岸塌风驾潮”的凶险,却以“坚垒”反衬生命顽强。“海月沉波”以明月倒映海面,照亮远舟,营造空灵意境,隐喻路桥为行者引航的守护者。颈联“玉垛相逢容担避,金滩长往任云浮”,“玉垛”(桥墩)与“金滩”(沙路)对仗精巧,色彩明丽。“容担避”写行人挑担错身的日常场景,赋予石垛人性化温度;“任云浮”则升华主题:沙路随潮隐现如云漂泊,暗喻人生旅途的变幻与豁达。
三、尾联:时空纵深中的文明烙印
“莫言此路无行迹,千载人烟印脚头”为诗眼。诗人驳斥“此路荒芜”的浅见,以“千载人烟”昭示路桥承载的历史记忆——潮汐可湮没足迹,但人类世代跋涉的痕迹已深烙于时间。此句与苏轼“应教斥卤变桑田”异曲同工,均赞颂人改造自然的伟力,更以“印脚头”三字将抽象历史凝为具象脚印,余韵悠长。
四、艺术特色:虚实相生的咏物范式
结构严谨:遵循七律起承转合,首联绘景,中二联细描生物与人文,尾联升华哲思。
炼字精妙:
“粘”字刻写牡蛎附石的坚韧,动态感强烈;
“卧”字拟桥为龙蛇,静中蕴动;
“印”字浓缩千年足迹,举重若轻。
文化隐喻:借“汐路桥”这一特殊载体(潮退现路,潮涨隐桥),象征文明在自然律动中的延续性,与朱起凤《捍潮》“千里封圻资保障”共构沿海居民的抗争史诗。
总结:此诗既是沙江汐路桥的风物志,亦是一曲人类与海洋共舞的颂歌。林承强以凝练笔法融自然奇观、生活场景、历史沉思于一体,在“蛎房粘石”“人烟印脚”等细节中见天地精神,延续了古典诗歌“即物究理”的传统,堪称七律中的咏物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