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绝竹江汐路桥行吟及赏析

(2025-08-12 22:57:58)
标签:

旅游

美景

诗联

文化

分类: 美丽霞浦

七绝 竹江汐路桥行吟及赏析

林承强

 

桥板蜿蜒连远村,潮痕深浅记晨昏。

相逢石垛堪停步,犹感先贤照影恩。

 

以下是对林承强《七绝·竹江汐路桥行吟》的赏析,结合诗歌意象与历史背景展开分析:

一、诗歌结构与意象解析

首句:桥板蜿蜒连远村,空间意象:以“蜿蜒”描绘桥身曲折绵延之态,暗合竹江汐路桥随潮汐涨落而隐现的独特形态(涨潮隐没、退潮显现)。功能隐喻:“连远村”凸显桥梁作为交通纽带的作用,连接村落与外界,呼应历史上此桥对促进商贸与社会联结的意义。次句:潮痕深浅记晨昏,时间意象:通过“潮痕深浅”记录潮汐昼夜涨落的自然节律,暗指桥梁与海洋共生关系。历史印记:“记晨昏”赋予桥体沧桑感,隐喻先民在滩涂上反复修筑的艰辛(史料载:桥基以松木桩、杂草垫层加固,屡遭潮冲垮后重建)。转句:相逢石垛堪停步,人文场景:“石垛”指桥墩或路基石台,行人驻足间触发对筑桥者的追思。结构转折:第三句由景及人,承接前文物象,转向情感升华,符合七绝“第三句为主”的章法传统。结句:犹感先贤照影恩,情感内核:“照影”双关水面倒影与精神传承,“先贤”直指郑氏父子(乾隆间倡建者郑绣轩、续修者郑启昂与郑琼森)。恩情主题:以“感恩”收束,将物理桥梁升华为文化丰碑,赞颂先民改造自然的智慧与奉献。

二、艺术手法与历史映照

时空交织的张力,诗中“晨昏”(时间)与“桥板”“石垛”(空间)交错,呼应汐路桥“潮涨没水、潮落显路”的奇观,强化了自然与人文的共生关系。双关修辞的运用,“照影”既指行人桥畔临水顾影,亦喻先贤精神如影随形;“潮痕”既是海水印记,亦为历史年轮,赋予物象多重隐喻。历史厚重的呼应,末句“先贤”暗合建桥史实:清代郑氏三代耗时数十年,克服滩涂淤泥、潮汐冲刷之难,以“松木打桩、条石砌筑”工艺成就此桥,诗人以“恩”字浓缩其功绩。

三、文化价值与情感升华

此诗超越普通纪游之作,将桥梁转化为文化记忆载体:工程智慧:凸显古人适应海洋环境的营建技艺(如汐路桥的滩涂地基处理法)。集体精神:以“先贤”代指历代修桥民众,讴歌民间协作力量。永恒启示:潮汐更迭中不变的“恩情”,揭示后人对历史馈赠的珍视与传承责任。

结语:林承强以凝练七绝,完成了从地理景观到人文精神的跃迁。诗中汐路桥不仅是物理通道,更是闽东先民与海共生、筚路蓝缕的象征,其艺术张力与历史深度,堪称现代绝句融合地域文化的典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