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令上水畲村古石屋及赏析
(2025-08-06 17:17:05)
标签:
旅游美景诗联文化 |
分类: 美丽霞浦 |
诉衷情令 上水畲村古石屋及赏析
林承强 撰
石墙斑驳记沧桑,黛瓦映斜阳。
百年老屋重焕,民宿展畲妆。
承祖脉,拓新章,客徜徉。
一廊一地一馆,非遗活、入诗囊。
简介:霞浦崇儒上水畲族村位于霞浦县崇儒畲族乡西北部山区,村内畲族人口占比高达87%(685人),是罕见的畲族聚居村落,获评“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活态传承的非遗文化,村寨拥有4项省级非遗技艺:畲族花斗笠、传统服饰、菅粽及糍粑制作。通过畲凤合作社提供非遗体验服务,常态化举办“三月三”“六月六”等节庆活动,并打造“一廊一台一场一馆一传习一基地”文化空间,修复82座畲族古石屋,活化利用为民宿、风情展示区及文创基地。生态与文旅融合共生,村内依山而建的古石屋群落与山林溪流构成原生态画卷,成为摄影写生胜地。通过绿美乡村建设,形成“村在景中”的田园风光。作为乡村振兴示范带核心,推出畲族服饰体验、山歌对唱、美食制作等沉浸式文旅项目,吸引外地旅游团专程到访,成为霞浦乡村旅游新亮点。发展定位,上水村以“茶韵畲乡、生态崇儒”为主题,通过文化保护与创新实践,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畲乡典范,展现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振兴新貌。
《诉衷情令·上水畲村古石屋》赏析:林承强先生的这首《诉衷情令·上水畲村古石屋》,以凝练的笔触、深情的意境,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上水畲村古石屋在时代变迁中焕发新生的动人画卷。词作紧扣“古石屋”这一核心意象,巧妙地将历史的沧桑感与当下的生机活力融为一体,不仅展现了上水畲村独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魅力,更折射出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文化保护与活化利用的生动实践。
一、上阕:斑驳石墙映斜阳,老屋新颜展畲妆
词的开篇“石墙斑驳记沧桑,黛瓦映斜阳”,便以蒙太奇式的镜头语言,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了上水畲村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古石屋。“石墙斑驳”四字,极具视觉冲击力,它不仅仅是对石屋外观的客观描绘,更承载了岁月的磨砺与历史的厚重。每一道裂痕,每一处苔藓,都仿佛是时光镌刻下的印记,默默“记”录着畲村数百年来的风雨“沧桑”。紧接着,“黛瓦映斜阳”一句,画面感十足。青黑色的瓦片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散发出温暖而略带古朴的光泽,为这古朴的石屋增添了几分柔和与诗意。斜阳不仅是自然光线的渲染,更暗含着一种时光的流转与沉淀,与“沧桑”二字遥相呼应,奠定了词作怀旧而又温馨的基调。
“八旬老屋重焕,民宿展畲妆”,则笔锋一转,由古及今,写出了石屋的“新生”。“八旬老屋”点明了石屋的历史悠久,而“重焕”二字,则是整首词的“诗眼”所在,它精炼地概括了古石屋从沉寂到复苏的转变过程。这“重焕”的具体体现,便是“民宿展畲妆”。将古老的石屋改造为民宿,本身就是一种极具创意的活化利用方式。而“畲妆”二字,则画龙点睛,点出了这民宿的独特性——它不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融入了浓郁的畲族文化元素,每一处装饰,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承载着畲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符号。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文化内涵的注入,让游客在住宿体验中,便能直观感受到畲族文化的魅力。
二、下阕:修旧拓新客徜徉,非遗活化入诗囊
下阕“修旧貌,拓新章,客徜徉”,进一步阐述了古石屋乃至整个上水畲村“重焕”的具体路径与喜人成果。“修旧貌”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保护,意味着在改造过程中,尽可能保留了古石屋原有的建筑风貌和历史信息,使其“旧貌”得以延续,留住了“乡愁”的物质载体。“拓新章”则体现了创新与发展,是在保护基础上的拓展与升华,它不仅指将石屋改造为民宿这一功能上的创新,也泛指上水村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所开辟的新境界。正是这种“修旧”与“拓新”的完美结合,使得上水畲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吸引力,引得“客徜徉”。一个“徜徉”,生动描绘了游客们在焕然一新的畲村中信步漫游、流连忘返的惬意景象,从侧面烘托出上水村文旅融合发展的显著成效。“一廊一地一馆,非遗活、入诗囊”,此句将词作的意境从具象的石屋拓展到更为广阔的文化空间,并点出了上水村文化传承的核心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一廊一地一馆”是对简介中“‘一廊一台一场一馆一传习一基地’文化空间”的凝练概括,这些文化空间的打造,为非遗的展示、传承与体验提供了坚实的平台。“非遗活”三字,高度赞扬了上水村在非遗保护方面的成功实践。“活”字用得极妙,它意味着这些珍贵的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畲族花斗笠、传统服饰、菅粽及糍粑制作等)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展品”或故纸堆里的“记载”,而是“活”在当下,“活”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活”在游客的体验参与中,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而“入诗囊”,则是对这种成功实践的艺术升华。诗人将这份非遗活化的美好景象、这份畲村的独特风情,尽数收入“诗囊”,不仅是诗人创作灵感的体现,也暗示了上水畲村的文化魅力与振兴新貌,已经成为值得吟咏、值得传播的美好题材,其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得到了高度认可。
三、词作整体评价与情感内核
综观全词,《诉衷情令·上水畲村古石屋》一词,格律工整,语言质朴而典雅,意境深远。词人以“古石屋”为线索,串联起“石墙”、“黛瓦”、“斜阳”、“民宿”、“畲妆”、“非遗”等意象,既有对历史遗存的深情回望,也有对当代发展的热情礼赞。上阕侧重写景与叙事,描绘古石屋的沧桑与新生;下阕侧重议论与抒情,展现文化传承的活力与文旅融合的成效。上下阕浑然一体,情感层层递进,从对物的描摹升华到对文化生命力的赞叹。
词作的情感内核,是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对乡村振兴的喜悦。它不仅仅是一首描绘畲村风光的写景词,更是一曲唱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赞歌。通过对古石屋“修旧貌,拓新章”的生动描绘,以及对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巧妙点出,词作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畲乡典范形象,让读者感受到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振兴新貌,以及那份在历史肌理中流淌的、生生不息的文化自信与乡土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