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上水畲村非遗承韵及赏析
(2025-08-06 17:07:59)
标签:
旅游美景诗联文化 |
分类: 美丽霞浦 |
七绝 上水畲村非遗承韵及赏析
林承强 撰
糯香阵阵捣糍笼,青箬纤纤裹粽风。
巧手翻飞丝篾舞,新编云鬓缀春红。
简介:霞浦崇儒上水畲族村位于霞浦县崇儒畲族乡西北部山区,村内畲族人口占比高达87%(685人),是罕见的畲族聚居村落,获评“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活态传承的非遗文化,村寨拥有4项省级非遗技艺:畲族花斗笠、传统服饰、菅粽及糍粑制作。通过畲凤合作社提供非遗体验服务,常态化举办“三月三”“六月六”等节庆活动,并打造“一廊一台一场一馆一传习一基地”文化空间,修复82座畲族古石屋,活化利用为民宿、风情展示区及文创基地。
生态与文旅融合共生,村内依山而建的古石屋群落与山林溪流构成原生态画卷,成为摄影写生胜地。通过绿美乡村建设,形成“村在景中”的田园风光。作为乡村振兴示范带核心,推出畲族服饰体验、山歌对唱、美食制作等沉浸式文旅项目,吸引外地旅游团专程到访,成为霞浦乡村旅游新亮点。发展定位,上水村以“茶韵畲乡、生态崇儒”为主题,通过文化保护与创新实践,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畲乡典范,展现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振兴新貌。
诗画畲村,承韵流芳——林承强《七绝·上水畲村非遗承韵》赏析:
林承强先生的《七绝·上水畲村非遗承韵》以其精炼传神的笔墨,宛如一幅流动的风情画,将霞浦崇儒上水畲族村浓郁的非遗文化与鲜活的生活气息巧妙融合,读来令人神往。这首诗不仅是对畲族传统技艺的生动描绘,更是对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理念的诗意诠释,与上水村“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美誉交相辉映。
一、糯香粽风:舌尖上的非遗传承
“糯香阵阵捣糍笼,青箬纤纤裹粽风。”开篇两句,诗人便从最具代表性的饮食文化入手,选取了上水村四项省级非遗技艺中的两项——菅粽及糍粑制作,将读者的感官迅速引入畲村特有的生活场景。“糯香阵阵捣糍笼”:“捣糍笼”是制作糍粑的关键工具与动作。“阵阵”一词,不仅点出了捣糍粑时声音的节奏感和延续性,更通过嗅觉“糯香”的弥漫,将这一传统美食的制作过程写得有声有色,香气扑鼻。糍粑作为畲族节庆或招待贵客的美食,其制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集体参与的民俗活动,充满了欢声笑语与生活情趣。此句以小见大,通过“捣糍笼”这一动态景象和“糯香”这一静态香气,共同构建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暗示了糍粑制作技艺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传承。
“青箬纤纤裹粽风”:紧随糍粑之后的是“菅粽”。“青箬纤纤”描绘了包裹粽子所用的青青箬叶(菅叶)的形态,“纤纤”二字不仅写出了箬叶的修长与柔韧,也暗含了畲族妇女包裹粽子时的灵巧与细致。“裹粽风”的“风”字用得极为精妙,它不仅指裹粽时的手法、风格,更指这种习俗如同风气一般,在村落中代代相传,融入了畲民的日常生活。这股“风”,是饮食之风,更是文化之风,它承载着畲族的节庆习俗与集体记忆。这两句诗,以“糯香”和“青箬”为物质载体,通过“捣”与“裹”两个动作,将原本静止的非遗项目写活了。它们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阵阵”可闻、“纤纤”可见、“风”行乡里的“活态文化”,正如上水村通过“畲凤合作社提供非遗体验服务”,让游客亲身参与,使这些美食制作技艺得以广泛传播和感知。
二、巧手翻飞:指尖上的匠心神韵
“巧手翻飞丝篾舞,新编云鬓缀春红。”如果说前两句聚焦于“舌尖上的非遗”,那么后两句则转向了“指尖上的非遗”,集中展现了畲族花斗笠和传统服饰这两项省级非遗技艺的精湛与美丽。“巧手翻飞丝篾舞”:此句无疑是描写畲族花斗笠的制作。“巧手翻飞”是对制作者技艺娴熟的高度概括,“丝篾”则点明了制作花斗笠的主要材料——纤细的竹篾。而“舞”字,则是此句的诗眼。它将竹篾在巧手中的灵活穿梭、编织的过程,比作一场轻盈优美的舞蹈。这不仅描绘了编织动作的动态美,更赋予了这项手工艺以艺术的生命力和灵性。畲族花斗笠以其精巧的编织工艺和绚丽的图案著称,是畲族文化的重要标志。诗人用“舞”字,恰恰捕捉到了其制作过程中所蕴含的韵律感与创造性,展现了畲族工匠的匠心独运。
“新编云鬓缀春红”:此句自然过渡到畲族传统服饰的穿戴与装饰。“云鬓”指美丽的发髻,“新编”则暗示了传统服饰在当代的传承与可能的创新,呼应了上水村“文化保护与创新实践”的发展定位。“缀春红”则是对畲族服饰色彩鲜艳、装饰精美的具体描绘。畲族服饰以其浓郁的色彩、精美的刺绣和独特的银饰闻名,“春红”不仅指具体的红色装饰,更象征着服饰的明艳、喜庆,以及畲族文化的勃勃生机。这“春红”点缀在“云鬓”之上,构成了一幅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展现了畲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两句诗,通过“巧手”的串联,将“丝篾舞”的动态编织与“缀春红”的静态华美结合起来,前者是“编”,后者是“饰”,共同构成了畲族传统工艺的精华。它们是“巧手”的创造,是“匠心”的体现,也是上水村能够推出“畲族服饰体验”等沉浸式文旅项目,吸引游客的重要文化资本。
三、承韵新篇:诗与村的共振共鸣
整首七绝,二十八个字,精准选取了四项省级非遗技艺的典型场景和特征,从听觉(捣声)、嗅觉(糯香)、视觉(青箬、丝篾舞、春红)、触觉(可想象的箬叶质感、糍粑的软糯)等多个感官角度进行描绘,使抽象的“非遗”变得具体可感、生动形象。
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在于其不仅仅是对非遗项目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到了这些技艺的“神韵”层面。无论是“捣糍笼”的“阵阵”香气,“裹粽风”的习习传承,“丝篾舞”的灵动韵律,还是“缀春红”的鲜活生机,都体现了一个“承”字和一个“韵”字。“承”的是技艺,是文化,是历史;“韵”的是风情,是活力,是美感。这与上水村“活态传承的非遗文化”以及“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畲乡典范”的发展目标高度契合。诗中的“糯香”、“粽风”、“丝篾舞”、“春红”,正是上水村“畲族服饰体验、山歌对唱、美食制作等沉浸式文旅项目”的生动缩影。诗人以诗为媒,将这些静态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动态的审美体验,让读者在品味诗歌之美的同时,也对上水村的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新貌产生了强烈的向往。
总而言之,林承强先生的《七绝·上水畲村非遗承韵》,以其精巧的构思、生动的意象、传神的语言,成功地为我们展现了上水畲村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传承活力。它既是一曲对畲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赞歌,也是对当代乡村通过文化振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写照。诗作与上水村的简介相互印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共同谱写了“茶韵畲乡、生态崇儒”的振兴新篇,让“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振兴新貌”在诗行间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