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易学大师黄寿祺先生及赏析
(2025-07-27 17:10:30)
标签:
诗联文化杂谈 |
分类: 美丽霞浦 |
题易学大师黄寿祺先生及赏析
林承强 撰
承巨匠薪传,象数精研融今古,何处觅先生批注?
拒谶文迷信,史经深植贯中西,世间藏周易秘辛。
以下是对林承强先生题黄寿祺先生对联的赏析,结合黄寿祺的学术成就与精神内核,分层解析其内涵与艺术价值:
一、联句结构解析与核心意象
上联:薪传学术,融通古今,“承巨匠薪传”,指黄寿祺师从尚秉和、吴承仕等国学大师,传承章太炎学派衣钵,奠定其扎实的经学根基。其著作《周易译注》《易学群书平议》皆体现对传统易学的系统性继承。
“象数精研融今古”,强调其治易特色:以象数(八卦符号系统)为根基,结合历史脉络与现代解读。例如《周易注译参同契》中将古奥卦辞转化为现代语言,贯通哲学与实践。“何处觅先生批注”,既指其《周易译注》等著作已成经典,亦暗含对其学术遗产的追思——其批注至今仍是易学研究的圭臬。下联:破除迷信,贯通中西,“拒谶文迷信”,凸显黄寿祺的理性立场:他摒弃占卜谶纬之术,主张《周易》是哲学与道德经典,非玄虚迷信。如其治学主张“不为怪异,创新求实”。“史经深植贯中西”,指其学术视野:以经史为本(《群经要略》《汉易举要》),融合西方学术方法。例如通过卦象解析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具普世哲学价值。“世间藏周易秘辛”,双关语:既指《周易》本身蕴藏宇宙规律,亦暗喻黄寿祺的注译揭开其奥义,使“秘辛”化为大众可悟的智慧。
二、对联艺术特色
对仗工巧,虚实相生,“薪传”对“深植”(传承与扎根)、“象数”对“史经”(易学核心与方法论)、“今古”对“中西”(时空维度),展现学术的深度与广度。设问留白,意蕴悠长,上联以“何处觅”引发追忆,下联以“世间藏”收束希望,形成问答循环,暗合《周易》循环变化之理。语言凝练,境界宏阔,38字浓缩黄寿祺一生学术贡献:从承继师门到创新易学,从破除迷信到文化传播,具史诗感。
三、精神内核:学者风骨与时代价值
治学态度,求真务实:拒谶纬、重实证(如考据《易》类文献42卷),奠定现代易学研究范式。以人为本:注译强调指导生活,使《周易》成为“实用工具”。
文化使命,译介典籍(如《周易译注》获古籍整理奖),搭建古今中西桥梁。创办首个高校易学研究所(1983年),推动学科体系化。
总结:此联不仅是黄寿祺的学术碑铭,更是中华文化精神的缩影:上联溯薪火—— 在象数中贯通千年智慧,追问学者精神不朽;下联开新境—— 以理性涤荡迷信迷雾,揭示经典永恒生机。其价值远超文字技巧,直抵黄寿祺“强干弱枝,创新求实”的治学灵魂,亦呼应《周易》“穷变通久”的终极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