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古县立夏饼——舌尖乡愁(联)
(2025-05-08 17:14:59)
标签:
旅游美景诗联文化杂谈 |
分类: 美丽霞浦 |
霞浦古县立夏饼——舌尖乡愁(联)
林承强 撰
古县遗风,玉露锅边转,金霞盘里圆,齿间软糯藏文脉;
福宁立夏,浆成天下味,饼卷梦中情,灶上轻烟写史诗。
简介:古县立夏饼——千年传承的舌尖非遗。源自三国东吴温麻船屯的霞浦古县立夏饼,距今已有千年历史。传说因吴王立夏日闻香赐名,遂成民俗符号。以糯米粉、韭菜浆手工煎制,口感软糯香甜,蕴含“团圆满夏”的吉祥寓意。作为福建省级非遗,它既是《福宁府志》记载的时令美食,更承载着“不病夏”的养生智慧与家族团聚的情感纽带。如今,传承人通过葛洪文化节千人宴、电商推广,让这一口船屯遗韵跨越时空,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味觉史诗。2025年立夏将至(5月5日),不妨赴霞浦古县村,品饼听潮,共赴这场千年之约。
对联赏析:舌尖上的千年史诗。这副以霞浦古县立夏饼为主题的对联,通过饮食小物透视历史大观,以“古县遗风”与“福宁立夏”为时空坐标,将民俗技艺升华为文化符号。以下从意象、技法、文化内涵三个维度展开解析:
一、意象构建:五感通联的立体画卷。视觉与触觉的交融,上联“玉露锅边转,金霞盘里圆”以液态到固态的转化隐喻烹饪过程:“玉露”形容米浆晶莹如晨露,“金霞”描绘煎饼时的焦黄色泽,从流动的柔美到成型的圆满,形成动态视觉链。“齿间软糯”则调动触觉与味觉,以口感传递米食的温润特质,暗合南方稻作文明的饮食基因。炊烟里的时空蒙太奇,下联“灶上轻烟写史诗”是点睛之笔:“轻烟”既是实写炊烟袅袅,又虚指历史烟云;“写史诗”将主妇的灶台劳作与文人的史笔并置,赋予日常场景以宏大叙事感,呼应《舌尖上的中国》“食物是历史的密语”的哲思。
二、修辞技法:古典与现代的互文。数字对仗的匠心
上联“藏文脉”与下联“写史诗”构成因果对:文脉是积淀,史诗是表达,揭示食物作为文化载体的双重角色。
“锅边转”对“梦中情”,以动作与情感的虚实对照,强化技艺传承中的人情温度。符号化用典,“古县遗风”暗含东吴温麻船屯的历史层累(如《三国志》载吴国造船旧事);“福宁立夏”则指向地方志传统(清乾隆《福宁府志》有立夏食俗记载),形成“一地一食一史”的互文网络。
三、文化解码:食物里的文明密码。从民俗到信仰的升华,上联“文脉”与下联“史诗”共同构建饮食人类学视角:立夏饼不仅是果腹之物,更是“不病夏”的祈福媒介(《霞浦县志》载立夏食饼禳灾习俗),承载着农耕社会对自然时序的敬畏。非遗传承的当代隐喻,“浆成天下味”强调食材本真性(古县村仍用石磨制浆),对抗工业化饮食的异化;“饼卷梦中情”则揭示乡愁经济学,如传承人通过电商让立夏饼成为游子的情感纽带,体现非遗活态传承的路径创新。
总结:一副对联的三重境界。物境(玉露金霞的感官之美)→ 情境(齿间灶头的人间烟火)→ 理境(文脉史诗的文明反思)。该联超越了传统饮食对联的吉祥套路,以“小饼载大道”的创作观,实现了从口腹之欲到文化自觉的跃升,堪称当代非遗主题对联的范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