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释宗旨不同,教之大小

标签:
大安法师东林寺 |
分类: 修学导航 |
疏 文
三辩释宗旨不同,教之大小者。如《维摩经》,以不思议解脱为宗。如《大品经》,以空慧为宗。此例非一。今此《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趣。言教之大小者。问曰 :此经二藏之中何藏摄,二教之中何教收?答曰 :今此《观经》,菩萨藏收,顿教摄。
——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
上 述 两 部 经 宗 旨, 对 照 此《 观 经 》 而 言,非例同,因此《观经》乃一经二宗。历来注经家大多厘定此经以观佛为宗,然导祖说却提出《观经》具二宗旨之灼见。一者以观佛三昧为宗,定善十三观经文可作明证 ;亦以念佛三昧为宗,这是散善九品往生之要目。而观佛三昧和念佛三昧,尤以念佛三昧为优为先。此关键节目,导祖在疏文最后和盘托出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导祖深契阿弥陀佛“以名号度众生”之本怀,引领一切众生愿称名,导归弥陀愿海。天亲菩萨《往生论》中,亦将西方极乐世界三类二十九种庄严,归结为 :“略说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净句 ;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量光)无为法身(无量寿)故。”由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报...,接纳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生起对阿弥陀佛名号的决定信心,导归名号度众生之本怀。即《般舟三昧经》中,跋陀和(即贤护长者)修般舟三昧成就,见到阿弥陀佛,为度众生故,向阿弥陀佛请问如何往生到极乐世界的方法,阿弥陀佛亦郑重明示“常当守念”,即专称佛名,当得往生。
而观佛三昧只可对应部分众生根机。天台宗学人,好乐止观,对《观经》甚为重视。四明尊者作《妙宗钞》,援入一心三观,理事圆妙。印祖曾于一次闭关中,息心读《观经四帖疏》三遍,对这两种《观经》的注疏有一对比性开示 :“善导和尚专以平实事相法门,接引末世凡夫,不用观心约教等玄妙法门,其慈悲可谓至极无加矣。”“若天台宗《观经疏妙宗钞》,谛理极圆融,中下根人,莫能得益,故不若《四帖疏》之三根普被,利钝均益也。”此亦是对导祖虽标一经二宗,实则注重念佛三昧之说,予以首肯赞扬。二位祖师之见,超越时空,同一鼻孔出气,可谓深契佛心之正见也。
无论是观佛三昧为宗,还是念佛三昧为宗,此二宗旨的目标是一致的。即是一心回向,以或观佛或念佛的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作为归趣。可见观佛念佛的目的价值就是求愿往生极乐净土,不可求开悟、得神通、人天福报,或求下一世童贞出家,一闻千悟,生生世世在此世间修菩萨道,这些知见悉与净土法门不相应。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三界火宅,不容一刻滞留,亟须如救头燃,握决定往生之左券,乃净业行人必备的净土情怀。否则,与阿弥陀佛接引大愿相违,便难往生。吾人于此切莫颟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