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大安法师
大安法师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882,988
  • 关注人气:3,63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辩释宗旨不同,教之大小

(2022-09-16 08:00:00)
标签:

大安法师

东林寺

分类: 修学导航

疏 文

三辩释宗旨不同,教之大小者。如《维摩经》,以不思议解脱为宗。如《大品经》,以空慧为宗。此例非一。今此《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趣。言教之大小者。问曰 :此经二藏之中何藏摄,二教之中何教收?答曰 :今此《观经》,菩萨藏收,顿教摄。


——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


    这段疏文讨论玄义分七门料简之第三门,正面辨别阐释这部《观经》的宗旨,以及判教。每部经都有其独具的宗旨,这是因众生的根机不同,说经场所不同,方法不同,利益不同等,所自然形成的差别性。


    譬如,《维摩诘经》以不可思议解脱为宗。不可思议解脱即证入空性(不二)之妙德,诚如僧肇法师所示 :“夫圣智无知而万品俱照,法身无象而殊形并应,至韵无言而玄籍弥布,冥权无谋而动与事会。”至若维摩丈室,容三万二千狮子之座而不迫迮 ;向众香国请一钵香饭,悉饱与会大众而无遗 ;以一佛土众生置之右掌,飞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动本处 ;以须弥山之高广,纳芥子中,无所增减,如是等不思议神迹乃证入不二之菩萨大士的解脱境界。


辩释宗旨不同,教之大小

    又般若部中的《大般若经》六百卷,玄奘大师译。般若部为三藏之首。假言说,以显无言无说 ;晰名相,以显无相一相,而总归于无所有、不可得。《般若心经》以二百六十字,总摄大般若之纲宗法要,不离无智无得二义。又经开显十喻(如幻、如焰、如水中月,乃至如镜中像),十八空(内空、外空、内外空,乃至无法有法空)。释尊讲般若系经典二十二年,意在破除吾人之执著,了达诸法空性,以同体大悲心,修菩萨大行,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鸠摩罗什大师所译的龙树菩萨《大智度论》,净业学人亦宜常研读。第因真空妙有,与净土法门大有关联。只有了达真空,才能确信妙用。阿弥陀佛因地,即是证到了诸法空性,生发大愿,由愿导行,才成就西方极乐世界无尽庄严的。诚如《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所开示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第一义谛妙境界相,由兹而成立。


上 述 两 部 经 宗 旨, 对 照 此《 观 经 》 而 言,非例同,因此《观经》乃一经二宗。历来注经家大多厘定此经以观佛为宗,然导祖说却提出《观经》具二宗旨之灼见。一者以观佛三昧为宗,定善十三观经文可作明证 ;亦以念佛三昧为宗,这是散善九品往生之要目。而观佛三昧和念佛三昧,尤以念佛三昧为优为先。此关键节目,导祖在疏文最后和盘托出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导祖深契阿弥陀佛“以名号度众生”之本怀,引领一切众生愿称名,导归弥陀愿海。天亲菩萨《往生论》中,亦将西方极乐世界三类二十九种庄严,归结为 :“略说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净句 ;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量光)无为法身(无量寿)故。”由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报...,接纳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生起对阿弥陀佛名号的决定信心,导归名号度众生之本怀。即《般舟三昧经》中,跋陀和(即贤护长者)修般舟三昧成就,见到阿弥陀佛,为度众生故,向阿弥陀佛请问如何往生到极乐世界的方法,阿弥陀佛亦郑重明示“常当守念”,即专称佛名,当得往生。

 


辩释宗旨不同,教之大小


而观佛三昧只可对应部分众生根机。天台宗学人,好乐止观,对《观经》甚为重视。四明尊者作《妙宗钞》,援入一心三观,理事圆妙。印祖曾于一次闭关中,息心读《观经四帖疏》三遍,对这两种《观经》的注疏有一对比性开示 :“善导和尚专以平实事相法门,接引末世凡夫,不用观心约教等玄妙法门,其慈悲可谓至极无加矣。”“若天台宗《观经疏妙宗钞》,谛理极圆融,中下根人,莫能得益,故不若《四帖疏》之三根普被,利钝均益也。”此亦是对导祖虽标一经二宗,实则注重念佛三昧之说,予以首肯赞扬。二位祖师之见,超越时空,同一鼻孔出气,可谓深契佛心之正见也。


无论是观佛三昧为宗,还是念佛三昧为宗,此二宗旨的目标是一致的。即是一心回向,以或观佛或念佛的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作为归趣。可见观佛念佛的目的价值就是求愿往生极乐净土,不可求开悟、得神通、人天福报,或求下一世童贞出家,一闻千悟,生生世世在此世间修菩萨道,这些知见悉与净土法门不相应。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三界火宅,不容一刻滞留,亟须如救头燃,握决定往生之左券,乃净业行人必备的净土情怀。否则,与阿弥陀佛接引大愿相违,便难往生。吾人于此切莫颟顸。


辩释宗旨不同,教之大小


    从判教来看,有大乘的教法,有小乘的教法。有人问 :这部《观经》,在声闻藏与菩萨藏中,属于何藏所摄?大乘教与小乘教二教中,属哪一教所收?导祖直截了当地回答 :今此《观经》,属菩萨藏所收,顿教所摄。


 

    由是,净业行人当发大乘菩提心,念佛往生成佛度众生。诚如《观经》世尊所赞叹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分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顿教乃相对于渐教而言。通途教道,自力修行,从初发心直至成佛,经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其事甚难,其道甚远。今但观佛念佛,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一经往生,便住正定聚,成阿鞞跋致菩萨 ;缘佛愿力故,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于念不退中,顿然超越四十一因位,疾速成佛。是故蕅祖赞誉净土法门乃“圆顿中至极圆顿”。吾辈净业行人深知此《观经》所示观佛念佛法门,为大乘菩萨藏所收,至极圆顿教所摄,当生稀有难遭之想,拳拳服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