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献给隋唐的国粹--抹茶

(2014-03-05 08:01:56)
标签:

美食

分类: 玩家装备
  http://s3/mw690/003J9Baygy6H3Wh1RDA72&690献给隋唐的国粹--抹茶" TITLE="“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献给隋唐的国粹--抹茶" />


http://s16/mw690/003J9Baygy6H3WikfKL0f&690献给隋唐的国粹--抹茶" TITLE="“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献给隋唐的国粹--抹茶" />

http://s1/mw690/003J9Baygy6H3Wiu7UQ10&690献给隋唐的国粹--抹茶" TITLE="“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献给隋唐的国粹--抹茶" />

 
抹茶起源于中国隋朝,在唐朝宋朝达到顶峰,特别在宋朝,已经有了完整的寺院抹茶茶艺点茶)。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明朝以来,中国开始流行用茶叶泡汤弃渣的喝法,点茶便告失传,传统茶磨也随之绝迹。九世纪末(日本的平安中期)抹茶随日本遣唐使进入日本,点茶被日本人民所接受并推崇,发展成为今天的日本茶道;什么~~呀好的不传承;却要失传,悲哀呀!赶紧的日本买来,用后真的是再也离不开了。
   http://s9/mw690/003J9Baygy6H3UMITMI88&690献给隋唐的国粹--抹茶" TITLE="“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献给隋唐的国粹--抹茶" />

抹茶的原料是绿茶,在日本,由于多年的改良,绿茶已经很少有苦涩的味道了,而经过覆盖蒸青的绿茶几乎没有苦涩味。在绿茶采摘前的20至30天,在绿茶上用毛竹,铁丝搭起棚架,然后盖上稻草帘子,四周也用草帘子遮挡得不透阳光,遮光率达到98%以上,这样栽培的绿茶叶绿素要提高60%,氨基酸提高40%,[来源请求]更加不苦,更加翠绿。

采摘来的生叶当天蒸青(用蒸汽杀青),然后不经过揉捻,直接进入烘焙炉烘干,这样的大片茶叶干叶称为荒茶。然后荒茶进入冷库,在零下保存,以提高葡萄糖成分,更加甘甜。

荒茶在使用前从冷库里取出,恢复到常温后进行加工,经过切割,筛选等多道工序后,成为0.3厘米见方的小块,成为碾茶。碾茶用天然的石磨碾磨成微粉状称作抹茶。茶磨是一个极其奇特的设备,用石磨碾磨的抹茶在显微镜下显示被撕裂状薄片,只有2~20微米(600目~6000目)。[来源请求]现在也有用气流粉碎机或球磨机粉碎的,细度均达不到石磨的细度。并且,石磨奇特的温度是抹茶的最后一道提香工序,经过石磨碾磨的抹茶,带有海苔和粽叶的香味,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国家调试出抹茶的香精来,它是纯天然的。[来源请求]。用其他方法粉碎的粉末状绿茶,被称为绿茶粉,或者粉末绿茶。由于细度,香气,颜色的不同,其价格和用途也完全不同。

http://s10/mw690/003J9Baygy6H3UPYqyl49&690献给隋唐的国粹--抹茶" TITLE="“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献给隋唐的国粹--抹茶" />

http://s7/mw690/003J9Baygy6H3URLcGi86&690献给隋唐的国粹--抹茶" TITLE="“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献给隋唐的国粹--抹茶" />

http://s13/mw690/003J9Baygy6H3UTrsAs1c&690献给隋唐的国粹--抹茶" TITLE="“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献给隋唐的国粹--抹茶" />

http://s5/mw690/003J9Baygy6H3UV9b9if4&690献给隋唐的国粹--抹茶" TITLE="“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献给隋唐的国粹--抹茶" />

http://s13/mw690/003J9Baygy6H3UX9mCU6c&690献给隋唐的国粹--抹茶" TITLE="“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献给隋唐的国粹--抹茶" />

http://s11/mw690/003J9Baygy6H3UZl7bY6a&690献给隋唐的国粹--抹茶" TITLE="“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献给隋唐的国粹--抹茶" />

http://s16/mw690/003J9Baygy6H3V1664f1f&690献给隋唐的国粹--抹茶" TITLE="“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献给隋唐的国粹--抹茶" />

http://s1/mw690/003J9Baygy6H3V2HkPub0&690献给隋唐的国粹--抹茶" TITLE="“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献给隋唐的国粹--抹茶" />

   抹茶的直饮一般是按照中国原始的斗茶的方式饮用,有一些独特的方法,后来在日本被发展成日本茶道,形成更加严格复杂的规则。

基本的方法是:

  1. 温碗
    先把茶碗连同茶筅一起用开水烫过。
  2. 调膏
    碗里放入2克抹茶,先加入少量的(几克)的水,把抹茶调成浆糊状,这样可以防止十分细腻的抹茶产生抱团的现象。
  3. 点茶
    用茶筅按照W的轨迹贴着碗底前后刷搅,使之拌入大量的空气,形成浓厚的泡沫。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这是唐代诗人卢仝对抹茶的赞美。说了抹茶上面的泡沫的形状和颜色,一级泡沫的浓厚,不易被风吹散。日本茶道把比较浓厚的抹茶(4克抹茶加入60CC的水)称为浓茶,把比较少的抹茶(2克抹茶加入60CC的水)称为薄茶。

http://s2/mw690/003J9Baygy6H3UEAkrDa1&690献给隋唐的国粹--抹茶" TITLE="“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献给隋唐的国粹--抹茶" />

http://s4/mw690/003J9Baygy6H3UGmqLV33&690献给隋唐的国粹--抹茶" TITLE="“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献给隋唐的国粹--抹茶" />

 

喵大美女讲课:抹茶饮用方法

1、先在茶碗中放入少量抹茶,加入少量温水(不是沸腾),然后搅拌均匀(可使用赠送的木勺);
浓茶:用4克抹茶,加60CC开水,有点像浆糊状;
薄茶:用2克抹茶,加60CC开水.可以用传统茶筅刷出浓厚的泡沫,非常美丽,爽口。

2、夏天作冰饮清凉降火:2克抹茶粉+450ML矿泉水+适量冰糖或蜂蜜口感更佳。冬天做热饮营养丰富:2克抹茶粉+300ML牛奶或豆浆;

3、抹茶与苹果用法:将1颗苹果榨汁,加上适量的抹茶粉,早晚喝一次,饭前饮用;

4、抹茶与优酪乳用法:一汤匙的抹茶粉加进200C.C.的低脂优酪乳或养乐多中,在三餐前1-2小时前服用。

5、早茶做法:放入半杯酸奶、大汤勺2勺蜂蜜,小汤勺1勺抹茶、放入搅拌机,加入适量的冰,混合后即可饮用。

不得不说:关于抹茶口感

    很多MM都是第一次喝抹茶,觉得有些苦,其实这属于正常。抹茶的原料取自新鲜绿茶的嫩叶,绿茶中含有多酚类物质,这种物质入口会在舌头上形成一层不透水的膜,让舌头发干,发麻发苦发涩。但过一会这膜破了,就会有回甘了,亲多喝几次就习惯了,常喝还会感觉到海苔或粽叶的味道呢~

    头几次喝可以少放点,不要太浓,待习惯之后逐渐加量;实在怕苦的MM可以加糖,或者与酸奶、豆奶等一起喝。

http://s5/mw690/003J9Baygy6H3Y5ObLC34&690献给隋唐的国粹--抹茶" TITLE="“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献给隋唐的国粹--抹茶" />

丸久小山园最早可以追溯到日本元禄年间(大约1688年),在最适宜种植茶树的宇治小仓的深处,第一代小山九次郎开始了纯手工的茶树栽培和茶叶制作。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的丸久小山园一直秉承着代代相传的古法工艺,历代传人都努力改善宇治抹茶的品质并保持着纯手工制作的传统。四代之后亲自参与茶叶的贩卖,明治时代之后更是打开了全国的销路。小山园的品质,从栽培茶树开始到手工制作,国内外获得的奖项更是不计其数,是在日本众人熟知的品牌。

山政小山园是1861年由初代小山政次郎所创办,昭和38年在全国茶品评会上获得农林大臣奖,并在昭和44年京都的百年老店评选中获奖。山政小山园在宇治抹茶领域投入了大量的努力,为抹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严选的茶叶加上最新的设备和熟练的技术才铸就了山政小山园优质的品质。

丸久小山园产品(级别从高到低往下)

又玄五十铃、青岚、若竹、绿树、白莲。

山政小山园产品(级别从高到低往下):

楨の白、特A 特B 加工1  加工2  加工3 加工4

料理用抹茶与茶道用抹茶不一样,料理用抹茶更适合与冰淇淋,糖果,糕点混合,其颜色更加艳丽,更有一种清新的苦味。越好的抹茶,除了颜色会更加艳丽茶香更为浓郁之外,苦涩味也将大大降低。

日本有名的山政小山园的宇治抹茶粉。A 特B 加工1  加工2  加工3 加工4适合日本点心西式糕点抹茶荞麦面等面条类加工 直接撒在食品上使用。

山政小山园的抹茶最高级别是槇の白 ; 果子专用的级别依次为特A 特B 加工1号加工2号加工3号加工4号。数字越小等级越高。其中加工4号为面条类专用。

青岚、若竹抹茶适合烤箱
特A 、2号抹茶 适合慕斯、冰激凌、布丁类

在丸久小山园的抹茶中

浓茶:天授、长安、永寿、云鹤、金轮

薄茶:和光、又玄、千木の白、五十铃、青岚

烘焙:五十铃、青岚、若竹、绿树、白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