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老北京的故事(四九〇)烈虎桥

(2019-12-19 11:47:45)
标签:

转载

分类: 墓道石刻遗址寺庙和民间

老北京的故事(四九〇)烈虎桥


[转载]老北京的故事(四九〇)烈虎桥

[转载]老北京的故事(四九〇)烈虎桥

[转载]老北京的故事(四九〇)烈虎桥

[转载]老北京的故事(四九〇)烈虎桥

[转载]老北京的故事(四九〇)烈虎桥

[转载]老北京的故事(四九〇)烈虎桥

[转载]老北京的故事(四九〇)烈虎桥

[转载]老北京的故事(四九〇)烈虎桥

[转载]老北京的故事(四九〇)烈虎桥

[转载]老北京的故事(四九〇)烈虎桥

[转载]老北京的故事(四九〇)烈虎桥

[转载]老北京的故事(四九〇)烈虎桥

[转载]老北京的故事(四九〇)烈虎桥

[转载]老北京的故事(四九〇)烈虎桥

[转载]老北京的故事(四九〇)烈虎桥

[转载]老北京的故事(四九〇)烈虎桥

[转载]老北京的故事(四九〇)烈虎桥

烈虎桥在平谷区峪口镇东樊各庄村西北1.5公里处。烈虎桥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间重建,桥北原赑屃石碑一通,石碑有一人多高,六七寸厚,碑文记载建桥年代、工匠及监造者姓名革期间石碑被成几块运走,不知去向。

2001年版《平谷县志》记载:“康熙四十三年(1704)春,康熙游丫髻山。十五年(1716)再游丫髻山。……乾隆十二年(1747),乾隆游丫髻山。十八年(1753)再游丫髻山。……道光十六年(1836),道光命人重修碧霞元君祠和玉皇阁……道光十七年(1837)道光同皇太后同游丫髻山。”自清康熙以后,除皇帝亲临外,每年皇帝都派人前往丫髻山进香,烈虎桥自然是必经之桥,石桥理应受到官府的重视。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扩大修建碧霞元君祠,康熙皇帝就打算亲临丫髻山,皇帝来前必要对沿途道桥进行整修,烈虎桥也在其中,烈虎桥的修建得到了官府的出资,建桥时派官吏监督,在康熙出游前把石桥建好。  

柴福善《峪口史话》一书,文图详实,记述准确,史料和实地勘察相互对应。书中记述:“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位皇帝,或来朝拜丫髻山,或由此回驾京城皇宫,当皆由此桥经过。烈虎桥一直通行至今。”

据志书记载:“烈虎桥,在樊各庄北,石渠木面,跨山涧水。”烈虎桥初为石桥墩,木桥面。后改建为石梁桥,通行至今。

烈虎桥属于梁桥,又称平桥,是一种以桥墩和横梁为主要承重构件而建造的桥梁。烈虎桥南北走向,建在山间一条河道(即涧水)上,尤其夏季山水涌下,由此流泻而去。烈虎桥为三孔石梁桥,整体为花岗岩石质。桥面长12.5米,宽3.91米。桥面两侧各有六根方形望柱,桃形柱头。两侧望柱间各有五块石栏板。望柱与栏板均素无雕饰。

《峪口史话》记载,“桥两端各有一只石虎,紧倚望柱。望柱与栏板……石虎通高89厘米,底座高17厘米,底座长59厘米,宽39厘米。桥亦由此得名。”梁欣立先生所著《北京古桥》一书,对烈虎桥石虎也有记载:“蹲坐姿势,圆弓背,闭嘴前凸,双眼直视,竖立着的耳朵被毁,石虎的造型有明代特征”。资料图片显示,烈虎桥的桥头两端,每边各有一尊石虎,共计四只,虽风化严重,但却饱含沧桑之美。

石虎的石质与桥石质不同,石虎石色泽发黑,说明桥石与石虎石不是同一产地出的石料。据推测烈虎桥在清康熙年间重建时,将明代原桥上的饰物石虎,放回到新修的桥上。

烈虎桥全花岗岩石造,二墩三孔石平桥,桥面纵列三组石梁,每组七块,共二十一块大条石,组成整座桥面。每块条石长在2.5至2.88米之间,宽在37至54厘米之间。两块条石间的缝隙,各有两个腰铁(又称银锭榫,当地称之为“锁”),以衔接条石,使之连成一体。桥面两边,各有一条石,撑托望柱与栏板。桥面下有两座桥墩,每座桥墩由八层条石砌筑,桥墩高3.1米, 两桥墩间距1.6米。桥墩东侧迎水面有分水尖,以斩劈山水,减弱激流对桥的冲击。桥两端建有桥台。桥南北建有引桥,八字形,石垒砌。引桥各长约5米,承接南北通道。

烈虎桥造型古朴,保存完好,是京东较为重要的古桥之一。1994年6月公布为北京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然而在成为平谷区文物保护单位后的2012年,石虎被盗,至今下落不明。如今的烈虎桥,已无白虎守卫,只留下遗憾和愤懑,更多的是对平谷文物管理部门严重失职的极大气愤,和对公安部门破案不利的不解石虎缺失,烈虎桥顿时少了曾经的雄浑与霸气,更使烈虎桥空有虚名。石桥两端的望柱,可见榫孔裸露在外,石虎丢失前与之相接。

据专家介绍,桥头石虎在北京已不多见,算是很稀有的文物,一旦丢失就很难寻回,这对文物研究是不小的损失。

烈虎桥不曾毁于历代战乱,更不曾毁于十年浩劫,却在当代遭此厄运。同时,作为顶栏兽的石虎丢失,对于古桥望柱、栏板的牢固性会造成影响。

烈虎桥是平谷区现存的唯一古桥建筑。目前,烈虎桥桥面黄土埋了一米多厚,黄土桥面与桥石护栏平行,可桥下却清理得干干净净,山沟涧两侧延长加砌了护墙。为保护古桥,桥南十几米处新建一座石桥,桥头刻“烈虎桥”三个字。虽然石虎没了,可是烈虎桥的名字倒是保留下来了。

然而民间另有一段传说烈虎桥与王二奶奶密切相关。

王二奶奶是河北香河人,勤俭贤惠,一心向善。明嘉靖年间,丫髻山大兴土木,王二奶奶闻讯后,骑着家里的小黑毛驴前平帮工。主持派她给修庙的师傅们做饭。几百口人的饭就够劳累的了,可她每天做完饭后,还要顶星披月的赶着小黑毛驴,到北吉山北边那个大土坑子里,往山上运盖大殿用的土。驴驮子装满后,她还要撩起衣襟,兜一大兜子土,然后再着小黑毛驴上山。

庙修完后,王二奶奶才骑着小黑毛驴回家。那时候,樊各庄北边这条河的水很大,河上也没有桥,有专人在这里摆渡。摆渡用的是一个柳条编的大笸箩,每次只能载一人过河。王二奶奶来到河边后,天正晌午,艳阳高照。摆渡的人坐岸边抽烟,他去过丫髻山,认识王二奶奶。一见王二奶奶骑着小黑驴奔河边走来,便磕掉烟灰站起身来,笑模滋滋地问:“您回家啊?”王二奶奶走到跟前,下了驴,说:“庙修完了,家里儿媳妇要坐月子,我回去瞧瞧。我这手里没多少钱了,少给你点儿行不行?”摆渡的人说:

“一个大子儿也不跟您要。您修庙搭了那么大的辛苦,我摆渡您还要钱,那不真成了见钱眼开了。就算我也做点善事吧。我先把驴给您拉过去。”王二奶奶将驴缰绳递给了摆渡的人,摆渡的人把小黑毛驴拉过了河。

摆渡的人刚在对岸将小黑毛驴拴好,正要转身过河来渡王二奶奶,天空突然变了,乌云滚滚,雷声隆隆,狂风大作,还有一股呛鼻子腥味儿。王二奶奶惊魂刚定,就见半空中飞下四只白老虎,张牙舞爪,血口如盆,咆哮震天。那四只白老虎直扑南岸,小黑毛驴挣断缰绳刚要逃命,被一只老虎一口咬断喉咙倒在地上,另外三只老虎一拥而上,三下五除二,就把小黑毛驴吃得毛都没剩一根儿。掉过头来,又将吓在地的摆渡人给吃了。然后,大吼一声,一齐蹿到北岸。

原来这四只虎是远方来的妖虎。许是吃了一驴一人不多饿了,也许是王二奶奶身上真的有什么不同凡响之处,反正是它们没有马上吃掉王二奶奶,只是瞪着灯笼似的大眼,将她团团围住。王二奶奶见白老虎蹿到北岸时,便以为自己也难逃虎口了,便眼一闭任由他去了,谁知愣了好大一会儿,老虎还没来吃她,睁眼一瞧,看到四只白老虎瞪着八只大眼呆呆地瞧着她。王二奶奶胆子大起来,站起身,掸掸衣服上的尘土,开导起四只老虎来。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啊;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啊;别图一时痛快,坠入地狱啊;积德行善,造福万代啊;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啊……把四只白老虎说愣啦!王二奶奶又把自个如何百里迢迢前来修庙,家中儿媳就要生孩子,自己如何心切想回家瞧瞧,说了一遍,末了说:“反正庙也修完了,我的心愿也达到了,只是想回家看看我儿媳生了个什么。我求求你们,等我了完这个心愿,我再回到这里让你们吃,行吗?”四只白老虎听完王二奶奶最后一句话,浑身一震,头垂下来了。

再说丫髻山娘娘这天正在洞府打坐,心中忽然一阵慌乱,掐指一算,知是王二奶奶有难,急忙驾起祥云,来到河边。那四只白老虎见丫髻山娘娘来到,更是不知如何是好,一个个俯首贴耳,甘愿受罚。丫髻山娘娘命令两只虎留在北岸,两只虎到南岸,头朝外,背向河,四条尾巴搭在一起,然后寻来那只柳条笸箩,放在虎尾巴搭成的架上,虎尾巴软禁不住柳条笸箩,丫髻山娘娘便从河边的柳树上折了两根柳枝,撑在虎尾巴下。然后,丫髻山娘娘念动咒语,手一指喊声变,一座牢固的石桥便架在了河上,四只白老虎化做石虎守护在桥头。王二奶奶过了桥,又停住脚步,说:“小黑毛驴没了,我这样步尺撵,哪年月才能到家呢?”丫髻山娘娘说:“你闭上眼吧。”王二奶奶照丫髻山娘娘的吩咐闭上了眼,便觉双脚腾空,耳边风响,急忙睁眼一看,落到了地上,四周一察看,已经到了家门口,百八十里地眨眼功夫就到了。

正好这天,她儿媳妇生了个闺女。王二奶奶听到孩子哭,就问:“是个小小子儿吧?”家里人说:“不是,是个小闺女。”可王二奶奶愣说是个小小子儿。家里人把孩子抱过来一瞧,真变成了一个小小子儿。

王二奶奶的事一传出,人们都说她成仙了,就在丫髻山上给她修了个铁瓦殿,里边供着她和小黑毛驴的塑像。那座桥因为是四只白老虎变成的,便唤做烈虎桥。

近年对烈虎桥周边环境进行清理整治,加以保护古桥。同时将路东移约二十米,并另建一座钢筋水泥桥,以通行人车辆。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