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云台寺与它的传说

(2019-08-02 12:15:16)
分类: 墓道石刻遗址寺庙和民间

云台寺与它的传说

 

芦芽岭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港沟镇东南,在芦芽岭南约1公里的云台山山坳中,有一座古刹禅林,此寺院以山得名,故称云台寺。根据寺内现存石刻碑文记载,云台寺于元代“元贞元年(1295)开山建寺”,因周围四季鸾腾,雾气缭绕,宛若云台,所以名云台寺。又因为寺庙位于天井峪,东临芦芽岭,西连孤月山,南靠天平寨,北枕锦洋湖,恰如置身天井之间,所以又名天井寺。顺着羊肠小道蜿蜒而上,山门隐约,进得山门,只见半月形的悬崖回环在半山腰,云台寺依崖而造,崖畔泉水随处可见。最著名的是历代方志中均有记载的玉漏泉,泉在寺西悬崖下,犹如颗颗珍珠滴落,回音山峪间。玉漏泉之南,还有南北二个泉池,2011年8月泉水普查时命名为“甘露泉”。寺院现存最古建筑是大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43年)重修的雄尊宝殿”,依山崖而建,高约七米,殿内存三窟造像,是至今基本保存完好的明代摩崖造像群,雕刻于明成化年间。

 

云台寺与它的传说
                                     新建的前殿

 

云台寺与它的传说
                                       檐脊一角神兽

 云台寺与它的传说
                                      山门

 

云台寺与它的传说

云台寺与它的传说
                                简陋的大雄宝殿
       云台寺与它的传说


             云台寺与它的传说

       云台寺与它的传说
                                      雄尊宝殿

             云台寺与它的传说
            云台寺与它的传说
                                    2009年新铸的大钟

 

        云台寺与它的传说
                                充当提梁的兽钮-蒲牢

            云台寺与它的传说

云台寺与它的传说

             云台寺与它的传说
                    明成化甲辰年(公元1484年)《重建云台禅寺碑记》

 

             云台寺与它的传说
                   大明弘治丁巳年(公元1497年)重建雲臺禪寺碑記

 

文献记载  关于云台寺在济南地方文献中的主要记载,大体出自这几处:《歷乘·第五卷·寺觀》(明崇禎六年):雲臺寺,一名天井,城東南四十里,依澗築臺,依臺築寺,下有甘泉,石閣重重,蓋盛夏而無炎暑者也;《济南名胜古迹辑略》1940年版):云台寺,在桃花嶺東,一名天井,依澗筑臺,依臺筑寺,下有甘泉,石閣重重,盛夏無暑,嘉靖年建;《續修曆城縣誌·卷第二十一·古蹟考六》:雲臺寺在桃花嶺,一名天井泉寺,依澗築臺,依臺築寺。下有甘泉。王初桐詩:“雲臺寺前雲半遮,桃花嶺上桃初花,山僧只在翠微裏,臥聽石泉流白沙。”許殿卿詩:“初宿南巖天井寺,便聽一夜石泉流”(濟南竹枝詞)。範坰詩:“石閣陰陰老樹蟠,桃花嶺上路巑岏,炎威不到雲臺寺,天外泉聲入耳寒”(風淪集)。不难看出,后者基本都引用了《历乘》,如果到实地考察一番,会有许多新发现。

最早的题刻  2014年1月,驻寺和尚安明在打扫卫生时,无意间在玉漏泉旁边的崖壁上,发现一方隋开皇八年(公元588年)题刻,这可谓是惊天大发现。在这之前,云台寺现存最早的碑刻是大名成化甲辰年(公元1484年)的《重建云台禅寺碑记》,开皇八年题刻记载的是陳顥山浔井刊名之事,虽不能直接证明云台寺始建于隋代,但肯定是把此地的人文活动记载推前了近900年。

云台寺与它的传说
                                    开皇八年题刻

造像群始雕年代之谜  雄尊宝殿内有三层石窟造像,共计17尊,在济南地区是现存最为完整的一组明代摩崖造像。关于造像群的最直接、最详实的文献记录就是殿南侧石壁上的《重建云台禅寺碑记》,碑文中说:“住山比丘道山又于成化年间累累发心,业搜奇匠,砆碔砥砺,鸠匠抡工,鼓舞群力,千植万礎,海涌云腾,雕锼陶冶,走斧飞斤。由是佛殿僧房俱完。妆塑石佛三尊,菩萨七位,伽蓝、土地等相悉备。觀厥東宇之隆,雕塑之巧,绘画之工,黄金丹砂,璀璨盛饰种种。”,依据上述文字,道山和尚组织雕刻的造像数目和今天现存数目不相符,观察现存的17尊造像,虽然雕工较粗糙,但很容易分辨出石佛有六尊,共两组,一组在最上层中间三尊,另一组是最下层的三尊,然而两组的风格迥异,上层是隋唐风格,头顶螺发、有低平肉髻。面相呈方圆形,颈部略粗,有横旋绞。胸部略平、内着偏衫,外披双领下垂式袈裟。下层是明显的明清风格,难道在道山之前,此处已有佛造像?

云台寺与它的传说
                                       上层造像

 

云台寺与它的传说
                                    下层造像

三池泉水  根据最新的济南泉水名册,云台寺有两处泉子记录在册。一是“玉漏泉”,泉水自大殿西南侧的山崖石缝流出,常年水流如线,清澈甘甜,注入自然池中,供僧人和村民饮用。二是“甘露泉”,泉池长方形,水泥修筑,池长4米,宽3米,常年不竭。

云台寺与它的传说
                                   玉漏泉

 

云台寺与它的传说
                                  甘露泉

 

牡丹仙子的传说   在云台寺周边的村子里,几百年来,一直流传着“云台牡丹不下山”的民间故事。故事的大意是,在云台山内大殿前,原有两棵牡丹,有几百年的树龄,长成了碗口粗细的牡丹树。当地有个大户看好了这两株牡丹,把它们挖出种到自己家中,想借此装点自己的门面,然而离开云台寺的牡丹不光不开花,连叶子也开始枯黄,大户又把牡丹送回云台寺,可惜的是,70年代这两株牡丹树惨遭人为毁坏,甚至连根都被刨了,结果恶人家也成了“绝户”以致无后而终。20年前,人们又在原处栽下数株牡丹,结果新栽的牡丹生长健旺,年年盛开。看来云台寺的水土适宜牡丹生长才是“云台牡丹不下山”的真正原因

云台寺与它的传说
                                 二十年前新栽的牡丹

 

独守宁静的安明和尚   现今云台寺的驻寺僧人只有一人,就是26岁的安明和尚,因其父母笃信佛教,自小便把他送入佛堂出家,先后在北京、青岛修行,一年多之前来此住锡云台寺。安明和尚在寺内安心清休,极少下山,每有游客前来,总能热情相待,禅茶相奉,斋饭相济,处处彰显慈悲心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雲台寺碑刻
后一篇:鲍叔牙与鲍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