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安好
安好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767
  • 关注人气: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追寻林徽因的足迹2---石家庄之正定、赵县

(2024-05-14 16:07:33)

石家庄虽然是新兴城市,但她的文化底蕴来自正定、赵县这样的千年古县。

尤其是正定,颇受梁思成林徽因夫妇青睐,曾3次到访正定。


追寻林徽因的足迹2---石家庄之正定、赵县
追寻林徽因的足迹2---石家庄之正定、赵县
追寻林徽因的足迹2---石家庄之正定、赵县



1、开元寺。

开元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初称净观寺,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改名解慧寺,唐开元年间重修,改名开元寺。寺院鼎盛时期的建筑有三门楼、天王殿、伽兰殿、给孤堂、毗卢殿、韦陀殿、钟楼、须弥塔、法船殿。随着岁月的流逝,三门楼等部分建筑或颓坏倒塌或消失殆尽,现仅存天王殿、须弥塔、钟楼和法船殿遗址。

元寺的须弥塔又称作雁塔,与西安大雁塔颇为相似,砖石结构的密檐方形,一层最高,砌石板一周,转角共八座唐风力士像;条石腰线以上塔身全为青砖,塔身逐层向上收分,叠涩出檐,四角悬铜风铎;塔刹基座、仰莲、覆钵为砖砌,刹杆和所贯四颗宝珠为金属质;介绍说塔内空筒式,直壁,无楼梯;塔身四边型,俗称“方塔”。

其实开元寺最吸引我的,不是寺内的雁塔,而是寺内的钟楼,以及钟楼里有趣的东西。梁思成先生在《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中曾有过这样的描述:“开元寺除塔而外,尚存一殿一钟楼,而后者却是我们意外的收获。钟楼的上层外檐已非原形,但是下檐的斗拱和内部的构架,赫然是宋初(或更古!)遗物。楼上的大钟和地板上许多无头造像,都是有趣的东西……”

印象最深的是林先生身穿旗袍爬上开元寺钟楼的照片,勇敢且专业!这是她最让人敬佩的品格之一。

追寻林徽因的足迹2---石家庄之正定、赵县
追寻林徽因的足迹2---石家庄之正定、赵县
追寻林徽因的足迹2---石家庄之正定、赵县


2、隆兴寺

始建于隋开皇六年的隆兴寺是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亲自敕封修建的,气势雄伟,保存完好,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整的一组北宋木结构建筑群。梁思成先生曾言道:“京外名刹当首推正定府隆兴寺”。

隆兴寺俗称大佛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初名龙藏寺,唐改龙兴寺。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奉宋太祖赵匡胤旨,于寺内铸造一尊巨大的四十二臂铜质千手观音菩萨像,并盖大悲宝阁,此后,寺内大兴土木进行扩建,以大悲阁为主体的宋代建筑群相继告成。金、元、明各代对寺内建筑均有不同程度的修葺和增建。清康熙、乾隆年间,又曾两次奉敕大规模重修,寺院形成了东为僧徒起居之处,中为佛事活动场所,西为帝王行宫三路并举的建筑格局。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赐额“隆兴寺”,并沿用至今

隆兴寺的六处著名文物堪称六个全国之最,被梁思成先生誉为“艺臻极品”的建筑孤例宋摩尼殿;被鲁迅先生誉为“东方美神”的倒座观音;我国早期最大的转轮藏;被推崇为隋碑第一的龙藏寺碑;我国古代最高大的铜铸大佛以及我国古代最精美的铜铸毗卢佛。同时,寺内还荟萃了历代碑碣、壁画、瓷器等艺术珍品。

 追寻林徽因的足迹2---石家庄之正定、赵县

追寻林徽因的足迹2---石家庄之正定、赵县

3、广惠寺华塔

广惠寺的华塔,始建于唐贞元年间(公元785-804年),又名多宝塔。八角楼阁式花塔,塔身由两部分组成。主塔为四层,耸立正中,塔高约33.35米,底层四隅各建一六角形亭状小塔,将主塔一至二层环抱,高低错落,主次偎依。这个造型又有金刚宝座塔的意味,给人感觉整个塔造型富于变化。主塔身最上部是整座塔的精华所在,花束型塔身占了大约整体的1/3左右,其上按八面八角布局交叉塑有力士、海兽、狮、象、佛、菩萨等,形象生动,排列有序,恰似一处五彩缤纷的小型雕塑艺术之宫。此塔造型奇异,装饰华丽,世间独绝,所以被梁思成先生称为“海内孤例,其平面及外表都是一样的奇特”

 追寻林徽因的足迹2---石家庄之正定、赵县

追寻林徽因的足迹2---石家庄之正定、赵县

4、临济寺

临济寺始建于东魏(540年),因位于滹沱河侧,故得名“临济”(临水之意)。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义玄禅师驻锡于此,以若干教义法度设施接引徒众,门风峭峻,归者云集,遂成一宗,即佛教禅宗五家之一的临济宗,临济寺成为临济宗的发祥祖庭。867年义玄禅师圆寂,其弟子建塔收藏舍利,唐懿宗赐塔名为“澄灵塔”。后临济寺毁于宋金战火,于金大定二十三年重修,此塔即呈辽金样式。之后元明清均有重修,寺中《临济正宗碑》为赵孟頫所撰,至1947年底,殿宇建筑都拆毁,仅余澄灵塔。澄灵塔是砖砌八角九级密檐式实心塔,因每层檐边用绿色琉璃瓦铺设,所以当地人称其为“青塔”。因为这座塔的精致之美令人赞叹,被梁思成先生赞誉为:“清晰秀丽,可算塔中之上品”。

 追寻林徽因的足迹2---石家庄之正定、赵县


5、阳和楼

始建于金末元初的阳和楼,元、明、清均有修葺,遗憾的是梁思成先生眼中的阳和楼已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毁。如今复建的阳和楼,建在原阳和楼遗址的部分地基之上,基本再现了传说中的历史风貌:七楹长方形的楼体,建在高敞的砖砌台基上。南面为正,悬挂写有“阳和楼”的楷书大字牌匾。七楹外东西各有一间碑亭,楼东侧有阶梯可上下。楼下砖台之前有小小的关帝庙,庙前有台基和牌楼,楼下圆拱洞门左右各一,行人车马可以通行。由于关帝庙和牌楼正好位于阳和楼的正前方,挡住了阳和楼的拍摄角度,阳和楼的宏伟只能从北面去感受了。时过境迁,此阳和楼早已不是梁思成先生照片中的阳和楼,修复一新的新古建成了百姓休闲的好地方。梁思成先生在《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中曾对阳和楼有过这样的描述:“外貌七间大殿立在大砖台上,予人的印象,与天安门端门极相类似,在大街上横跨着拦住去路,庄严尤过于罗马君士坦丁的凯旋门……”。

追寻林徽因的足迹2---石家庄之正定、赵县

 

6、天宁寺凌霄塔

天宁寺初名永泰寺。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奉敕改为天宁寺。凌霄塔,原名慧光塔,俗称“木塔”,梁思成先生称之为“正定木塔”;始建于唐,宋金时大修,现为宋代遗存。

 追寻林徽因的足迹2---石家庄之正定、赵县


7、文庙

正定县文庙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据史料记载,文庙坐北向南,原有建筑为照壁、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崇圣祠、文昌阁、乡贤祠、名宦祠、兴文阁、义路、礼门等。现存主要建筑为照壁、戟门、大成殿和东西庑。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其它建筑均在民国时期坍塌无存。根据梁思成先生三十年代的调查鉴定,大殿外表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建筑极为相似,应为唐末五代所建

大成殿是文庙的正殿,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瓦顶平缓舒展,斗拱简洁奇大,其结构保持着早期建筑的特点,根据我国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三十年代的调查鉴定,大殿外表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建筑极为相似,应为唐末五代所建。原为寺院至明洪武年间改寺为庙,改佛殿为大成殿。1991年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考察后认为此殿应为我国现存早的文庙大成殿,其建筑年代之久,价值之高。1996年县文庙大成殿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正定县文物保管所投资70余万元对文庙进行了抢救性加固维修,恢复了大殿原貌,翻新了东西庑,并依照曲阜孔庙增补了孔子、四配、十二哲塑像。

2012年文保所在文庙内设立“国学堂”,通过举办“集体祭拜至圣先师”、“解读弟子规”、“祭孔大典”等活动,诠释国学文化,让世人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带给的无限魅力。

追寻林徽因的足迹2---石家庄之正定、赵县

8、赵县赵州桥

赵州桥又称安济桥,坐落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的洨河上,横跨在37米多宽的河面上,因桥体全部用石料建成,当地称作"大石桥"。

赵州桥建于隋朝年间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第二早(还有一座小商桥)、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石拱桥。赵州桥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开创了中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

梁思成是最先向大家介绍赵州桥的,也是最先呼吁保护、修复赵州桥的。1933年,梁思成来到洨河岸边,对赵州桥进行了详细考察和测绘,并且写了一篇《赵县大石桥即安济桥》,让大家第一次知道了赵州桥的本来面目。梁思成对赵州桥考察结束后,多次奔走,筹集资金,呼吁修复这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追寻林徽因的足迹2---石家庄之正定、赵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