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聂世忠: 论宝庆竹刻的承传创新

(2017-12-28 21:12:27)
分类: 美术研究与评论
             http://s13/mw690/003IpsBqzy7gWfJLerydc&690论宝庆竹刻的承传创新" TITLE="聂世忠: 论宝庆竹刻的承传创新" />

              论宝庆竹刻的承传创新

                                                               聂世忠

    在明清时期我国的竹刻已形成嘉定派、金陵派、宝庆派等不同地域、手法、风格特征。邵阳竹艺涵盖雕刻、绘画、版画、书法、文学、器型制作以及竹材供应等各领域,集观赏与实用于一体。邵阳聚集了一批宝庆竹刻承传人,他们口传心授竹艺技法,创作了丰富的邵阳竹艺视觉符号,2006年5月国务院批准宝庆竹刻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批宝庆竹刻承传人正在丰富邵阳竹艺语言符号,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振兴传统工艺上升为国家战略精神,根据《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精神: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宝庆竹刻艺人们发挥竹艺传统工艺美术为当代的运用服务,突破瓶颈,寻求发展。

    1、宝庆竹刻的艺术源流

    邵阳又称宝庆,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理宗赵昀用年号命名他曾领防御使的封地——邵阳,并升邵州为宝庆府,邵阳地处湘西南属丘陵地带盛产楠竹,《宝庆府志》[1](宝庆府志》[M]. 岳麓书社, 2009)载:“闻万历间云山有好事者,就竹势之态,饰人物、山水、花鸟于上,或琢饰玲珑小器,供于茶肆或文房。”朱元璋的第18子朱楩在1425年四月北迁至宝庆府武冈州,朱楩与一起被贬的文人官员寄情于物,附庸风雅,嗜古玩,宝庆竹刻在此时便顺应而生,《宝庆府志·艺文志》记载:明崇祯年间进士潘应斗记录叔父潘一龙(1563-1645)与宝庆竹刻技艺汇篡《大来堂制艺》刻版刊印,潘一龙竹刻流传下来的有竹青雕笔筒《听松观泉图》与同时期的王嗣乾属邵阳竹艺早期代表。
       邵阳是竹簧雕刻的发明地,不少竹艺研究者都有研究认可,如王世襄、史树青、吕舜祥、谭志成、叶义、胡彬彬等专家都有研究。“贴黄始创于湖南邵阳地方,嘉定是向湖南仿制的。”[2](《竹刻艺术》[M].(王世襄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施加雕刻的贴黄,是竹刻中的一个特殊品种。从故宫博物院所藏实物来看,乾隆时期的制品为数不少......湖南邵阳成了重要产地”[3](《嘉定的竹刻》[M].上海嘉定竹刻博物馆出版社1958年)。《宝庆府志·乡土物产》记载,“康熙十二年(1673年)近日有竹制为反面,制为方形,以售竹器名者”说明清康熙邵阳已有竹簧之技艺,传说王尚智发明竹簧雕刻(竹簧是将竹去青去节留下竹簧煮、晒、碾、压平贴在木或竹胎上抛光打磨),竹簧工艺的发明是中国竹艺的巨大变革,扩大了竹艺题材与竹艺大件化、批量生产,清末邵阳竹艺著名的作坊如“文雅堂”、“爱此君斋”、“君雅堂”、“君子邻”等等,王修龄、王树笺、王坚吾、王明生、朱莲舫、朱宝成等是这些作坊竹艺名家。明清时期宝庆竹刻被宝庆府衙圈定为进贡朝庭的贡品,如故宫藏竹簧雕刻《天地同春寿字盒》为李新鳞兄弟为慈禧太后作,《芭蕉山石贴簧盒》为惜阴轩主李昌元所做,竹艺贡品中保存下来的还有食箧和书箧等。
从民国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宝庆竹刻成果辉煌,如1915年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奖、1943 年中国首届工程展览会上朱宝成、朱宣武9寸竹簧挂屏红楼梦故事获得一等奖、黄肇昌、肖惠祥、邹乐夷、姜坤、喻文、曾剑潭等画家艺人一起合作为人民大会堂贵宾厅制作“洞庭岳阳楼”和“南岳衡山”,此两幅竹簧雕刻长3.6米,宽2米,属巨幅作品。曾剑潭作圆竹贴簧镂空雕《富贵牡丹、双凤朝阳》帽筒1959年获全国工艺美术一等奖,巨幅翻簧雕刻《韶山银河》获全国第四届工艺美展一等奖。
       宝庆竹刻在明代原竹雕刻、清代竹簧雕刻基础上历经几百年发展已形成个性鲜明、竹艺精湛的地方特色。1950年成立了邵阳市竹艺生产合作社,1958年改为国营邵阳竹艺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江西吉安、井冈山、四川万县、本省株洲、益阳、沅江、邵阳县、洞口黄桥、绥宁等地相继派人到邵阳竹艺厂学习并在本地开办竹艺厂,1993年邵阳市染料厂兼并邵阳市竹艺厂,邵阳竹艺厂艺人们走向私人作坊小规模生产竹刻,纷纷成立了众多竹刻研究机构,经常组织邵阳民间工艺产品展览与竹刻文化活动,促进了邵阳竹艺的发展。

    2、丰富的竹刻品种与技法

    宝庆竹刻中的竹雕主要有竹青雕刻、竹蔸雕刻、竹簧雕刻。
    竹青雕刻的材料一般选择3-5年成年、生长在高岭石缝的大竹,这种竹肉厚节正,经煮、晒、刮表层、打磨制成竹青坯子如笔筒、臂搁等。
    竹蔸雕刻讲究竹势竹态、依形造型使其成为巧妙、古朴、精致的竹艺品。竹蔸雕刻又称竹根雕刻,利用竹根的天然形态及结疤布局构思进行雕刻,粗犷古朴的凿削留节雕刻是艺人在即兴中对生活感悟而雕刻。
竹簧雕刻也称“贴簧”、“翻簧”、“文竹”,竹簧品工艺要经历伐竹取簧、器型制作和刻簧等几十道工序。
     竹簧雕刻器型制作(制坯)是竹簧工艺中的重要工序,设计图样制作木模具,通过刮、压、锯、清角、胶、捆、磨等将竹簧贴于木胎或竹胎上,成型需一定时间。宝庆竹簧器型品种有300余种,以盒、瓶、盘、碟、架、筒、扇、屏风、挂屏为主,多边花瓶、圆形花瓶、仿青铜器等异型器丰富了邵阳竹艺的艺术宝库。器型创作中需考虑竹簧材料特性,设计出结构合理、形态优美的器型。根据设计图制作木模具,关键在竹簧器上装饰胶合簧皮、压型成材、图样拓样、清刮角、打磨等方面,异型器型工艺更复杂,如曲线型、圆型和综合型等。  
    宝庆竹刻有圆雕、浅浮雕、镂空雕、阴刻、彩绘、镶嵌、火烙等工艺技法。刀法有单刀、回刀、双刀、劈刀、颤刀、划刀、排刀、逆刀、顺刀、中锋、偏锋等技法,各种竹雕中又有各自刀法如竹青雕刻的刀法就有陷地阳刻、线刻阴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等。

     3、当代宝庆竹刻在题材与形式上融入现代元素

     宝庆竹刻的各种图形符号具有显著的邵阳地域性与文化性特色,竹刻图像中的江南山川楼阁、人物风俗、花鸟、岁寒四君子等体现了文人的闲情逸致,人格化个性突出、小中见大,竹艺细致传神、传统图样洗练概括、金石韵味的视觉浓烈、刀线意赅、典雅秀美、明快飘逸、热情愉快。绘画审美倾向融入竹艺,既有全景山水、也见剩水残山,即使是花鸟题材人品理想也渗透在竹艺中。
    宝庆竹刻的题材主要有人物轶事、宗教故事、山水风俗、花鸟草虫、装饰图形等,竹艺题材扎根传统民俗民风,如滩头年画、墨晶石刻、石雕、木雕等,当地少数民族的农耕劳作、婚丧喜庆、渔猎采摘、花鸟飞禽、习俗礼仪,历史人物与故事、神仙传说、猛兽神灵等是邵阳竹艺表现的题材,邵阳风俗与文人趣味融合一体,题材中突出现代内涵如崀山风光、潇湘八景、宝庆吊脚楼等。如张宗凡的作品《丹霞之魂》取材崀山“辣椒峰” 运用阴纹浅刻手法,浑圆细腻表现“辣椒峰”的壮丽巍峨。唐文林的《宝庆印象》、《中河街旧影》等竹艺作品饱含情感以邵阳老街为表现对象,具有浓郁古宝庆地域特色,典雅舒逸恬静愉悦。
  
“在宝庆竹刻中有一种独特的表现技法,即将雕刻和彩绘相结合的表现方法,这种表现形式与宝庆竹刻中竹簧的独特材性有较大关系。”[4](张宗登,嘉定竹刻与宝庆竹刻之比较,世界竹藤通讯2015,13(6):32-41)。宝庆竹刻的色彩表现可分为竹青雕刻的青色、浅黄自然色与竹簧雕的描绘色彩,竹青雕的青色指竹材表面外部润泽的竹青色,浅黄色指去青留下的竹簧与竹肉的竹肌色。竹刻色彩不像绘画色彩那样自如写意,更多体现的是艺人的情怀与阅历,需要对竹刻作品题材与色彩的合理搭配。张宗凡的《国色天香》运用国画工笔重彩技法在竹簧上刻绘结合色彩典雅飘逸,陈田安的《宝庆竹刻翻黄技艺传承图谱》彩绘施色浓淡适宜,富有层次感。
     宝庆竹刻在根雕方面的代表如陆凡林的竹根雕作品《和谐世界》利用竹根根须表现森林中的动物与人类共享大自然,竹根雕笔筒《松下剪蝶》运营留青灭地阳刻润泽的浅黄富有人文历史感。杨石生竹根雕作品《盛夏牧趣》运用浅、高浮雕、镂空雕等技法体现惬意田园生活。童子与水牛情绪互感、神态活泼。雕刻的树木苍健虬曲,竹根须的自然处理体现出山间风动的盛夏气息。                

    4、丰富发展的邵阳竹艺

    4.1多样化发展
    由宝庆竹刻发展到今天的邵阳竹艺,已呈现艺术形式与品种的多样性。由单一的雕刻发展有木架配竹雕、竹编、竹编嵌竹簧、竹烙、竹刻饰品、竹刻日用配件等多元化局面,技法上融合金陵派濮澄浅浮雕、嘉定派朱鹤朱缨、朱稚征的高、深、透风格,以刀代笔、刀简意赅。竹造型纹样的文人文化是其主要因素,不同种类形状的竹艺纹饰从较早的简单花纹装饰图案发展可与山水花鸟中国画相媲美的图形图像,视觉构成符号追求神似,形式上追求美好吉祥的寓意,竹艺纹饰艺术涵盖了文人修身养性特色,地方山川风光生活场景是创作源泉,竹艺技法中主要承传竹刻的以簧代纸、以刀代笔、以刻代画的特色。版画家李桦曾把宝庆竹刻誉之为“邵阳竹版画”,邵阳竹艺纹饰主要有角隅纹样、吉祥寓意纹样、边框纹样、独立纹样等,图样创新,立意新颖,刀法、烙法娴熟精巧。

    4.2已形成不同门派风格
    邵阳竹艺的承传在技法上形成了不同流派风格,有以曾剑潭与弟子们的豪放派,代表人物有李静、张宗凡、王浩宇、李子迷等,他们的刀法凌厉、画面简练流畅,曾剑潭首创竹簧腹空图形镂雕技术,他的高浮雕竹艺《青山不老松》拙重园浑,竹刻纹饰除了用线兼有阴刻阳刻块面表现、层次丰富。不少竹艺人把国画版画技法融入竹刻纹饰中,浮雕人物的细节表现中把线的表现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喻文的获奖作品《宋庆龄与孩子们》运用国画线描技法与版画黑白灰手法融入竹刻中。  
    张宗凡的竹刻《古韵》融入玉石雕刻技法,把传统的卷草纹、回形纹浮雕运用在竹簧上达到重典雅、工精微、近画理境界。六边形竹簧作品《盛世花开》高108厘米属大型作品,传统花卉纹样采用浮雕阴刻配以书法突出了“线”的写意造型,翻簧竹刻《湘山俊秀》阴刻山水并将远山、农家、树木等景物用线条阴刻勾勒出来。
    以胡恒明及张佼、胡培远、陈田安为代表的婉约派刀法细腻古典、意境隽永,张佼翻簧竹刻作品《聚友畅谈乐趣事》2014“中国原创·百花杯”获中国工艺美术银奖。
    以居住邵阳苗山的竹艺传人邓剑锋、李胜德为代表的苗山派,创立了去肉留节雕刻法,依据竹势竹态及翠竹节大肉厚、节密须多的特点,采取镂空雕刻的方法,突出竹节的表现力,作品清新、古朴、自然。
以唐文林、张宗凡为主的宝庆竹刻学院派承传人在培训方面教出了一批学生,如在2016国际“竹天下”竹艺大赛中获奖的罗练成、石建华等都是宝庆竹艺的学院派传人。

     4.3兼收并蓄各艺术门类特色
     邵阳竹艺的技术与手法的创新变化离不开艺人们对各种艺术门类的兼收并蓄,如版画、国画技法,艺人们中有不少就是画家出生,如唐文林、张宗凡等一批艺人就是绘画专业科班出生,陈志龙、刘家玮等既是宝庆竹刻艺人又是书法家、文艺评论家,张佼、陆凡林承传祖传木雕、灰雕技艺综合运用于宝庆竹刻,陈田安把烫金运用到竹刻中。宝庆竹刻艺人们擅长从木雕、贝雕、镶嵌工艺长处吸取不同手法,从单色线刻与浅浮雕发展到浅雕上色、彩色浮雕、竹烙雕刻等,宝庆竹刻艺人们融合各门类艺术特色于竹刻中,雕刻手法与工具进一步创新。

     4.4竹刻新技术与品种的创新
     竹刻材料、竹刻产品组合、附件材料都有创新,在竹刻载体创新中利用现代工业制造及数字模控技术对翻簧模具进行低成本高效率的可视快速生产。
    王浩宇在竹艺作品造型上运用现代技术,如获奖竹刻作品《兽面纹双耳花瓶》四层雕刻制作难度大,叠加工艺复杂、工序繁琐,每叠加一层需要艺人足够的耐心和精湛的竹刻技艺,竹艺作品的立体效果强烈。
    张宗凡《喜庆丰收》为竹编嵌竹簧雕刻的竹艺综合作品,在实用性基础上用浮雕手法表现了邵阳地方民俗喜庆丰收场景,《嫁娶图》吸取本土滩头年画风格拙雅。
    “宝庆竹簧烙画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传承与发展。民间艺人以烙当笔、以火当墨、以竹材当纸进行创作,巧妙自然地把绘画艺术的各种表现技法与烙画艺术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是民间工艺美术的独立载体。”[5](唐立华 刘文金湘西南宝庆竹簧烙画的艺术特征探析《装饰》2014(10):114-116),竹烙刻画则兼具木板烙刻画、丝绢烙画、宣纸烙画、麦秆烙画、葫芦烙画等优点又弥补了此类烙画缺点,唐文林承传了邵阳竹艺厂老艺人刘德义技法,在竹簧器和楠竹材料上进行雕刻烙绘竹艺,在坚硬竹材质上通过电烙力度、快慢表现中国画的墨分五色之深浅、浓淡、虚实意境,黄橙晶莹的竹簧与烙绘碳化的深色画面形成强烈对比,弥补竹雕不宜反映油画与素描效果的缺陷,邵阳竹烙雕刻是宝庆竹刻中的新成果,以雕刻为骨,以烙绘为肉,达到雕刻和绘画技艺结合。唐文林的竹烙雕刻艺术构图、布势、主宾、疏密兼容中国画章法、疏密、黑白、浓淡特色,采用中国画和民俗风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题材多为邵阳本土民俗,黄橙晶莹的竹簧与烙绘碳化的深色画面形成强烈对比。如入选中国邮政总局2016年“匠心神韵——大国工匠之工美名家艺术风采专题系列邮票电话卡及纪念集邮珍藏册”的作品《宝庆印象》、《侗寨情》、《中河街旧影》反映邵阳老街巷、老行当和少数民族村寨风情,运用中国画和民间画相结合手法进行表现,凝聚艺术家唐文林对邵阳浓烈情感。
    陆凡林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学会、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委员会会员,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自筹资金创办宝庆竹刻竹木根雕传习所、邵阳市竹木根雕研究所,坚守承传传统技艺,积极开拓创新宝庆竹刻新路,“竹工艺产品造型设计的创作元素来源广泛,只要竹工艺产品设计师和制作技师善于发
现和创新,就能创作出精美的竹工艺产品,赢得市场的青睐”。[6](张应军 成雪.竹工艺产品实现创新设计路径研究——以大湘西竹编为例[J].世界竹藤通讯,2017,15(5):34-39)陆凡林积极寻找竹制品市场,发明了竹皮带扣,与皮带生产厂家合作正在试产,改革传统的金属钩扣为竹刻钩扣,为有益健康的环保裤腰带,成为时尚达人称之为“酷带”。刻有邵阳本地名人诗词格言的竹镇尺显得金石韵味、古典秀美,精良光亮,销量看好。
                                 
    5、宝庆竹刻创新发展的瓶颈有待突破

    目前宝庆竹刻在理论研究上停留于宝庆竹刻史的研究,对邵阳竹艺现状的研究过少,对邵阳竹艺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古代文献典籍研究与技法研究,对当代竹艺文化创新产业研究极少,从文化创新、产业发展、传统纹样在当代宝庆竹刻的承传与创新运用研究上比较薄弱。竹艺技法研究上各自为政,仍然属于小作坊性质,生产流程全手工操作,全手工雕刻,生产效益率低,劳动力成本高,市场占有率慢慢下降,产品缺乏多样性,这些因素制约了竹刻的产业化,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急需团结零星的竹刻作坊进行学术交流,打造邵阳竹艺学术团体组织,提供竹艺创意资源,指导竹艺创作,形成宝庆竹刻创意产业链。整理竹艺技法、造型、图像纹饰材料,以集中展览形式对宝庆竹刻的竹刻技法、造型、图像纹饰进行学术定位,发挥手工劳动的创造价值,培育与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促进就业,实现精准扶贫,提高宝庆竹刻生产企业、民间作坊的收入,增强传统街区与村落活力。整合竹艺技法与造型,最大程度上提高竹刻艺人的综合素养,提升邵阳工艺美术的核心竞争力,寻找思路和方法,扩大宝庆竹刻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宝庆府志》[M]. 岳麓书社, 2009.
[2]《竹刻艺术》[M].(王世襄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
[3]《嘉定的竹刻》[M].上海嘉定竹刻博物馆出版社1958年
[4]张宗登,嘉定竹刻与宝庆竹刻之比较[J],世界竹藤通讯2015,13(6):32-41)[5]唐立华 刘文金 湘西南宝庆竹簧烙画的艺术特征探析[J]《装饰》2014(10): 114-116
[6]张应军 成雪.竹工艺产品实现创新设计路径研究———以大湘西竹编为例[J].世界竹藤通讯,2017,15(5):34-39

作者简介:聂世忠(1961-    ),湖南邵阳市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邵阳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美术、设计理论与水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