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荣仁:那些被时代辗轧过的伤痕印记— 读陶青林中篇小说《如影随行》

(2014-12-23 21:21:56)
标签:

陶青林

中篇小说

评论

分类: 文学研究与评论

        那些被时代辗轧过的伤痕印记 
                           — 读陶青林中篇小说《如影随行》 
 
                                      李荣仁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里面总会糅合着作者的情感、经历和价值取向,更会印刻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这种根植于作者骨子里的潜意识会在文字里自由流淌,进而构成作者独特的个人风格。近读陶青林的中篇小说《如影随行》(原载《山花》2014年b版第7期、《小说月报》2014年中篇小说专号4选载),探测作者笔下人物与我们时代生活现实和精神状况的内在联系,思考陶青林在创作个性上的追求以及对存在的表述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掩卷之余,感慨诸多,大有不吐不快之感。
    大凡能让人看完后思索和深省的作品,应该都属于比较成功的作品。《如影随行》既触及现实,又纵深历史,较为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纠结以及自我救赎的艰难。小说故事情节、人物和场景都很简单,但饱满鲜活地刻画了一位因在饥荒年代遭遇不幸而无法释怀的母亲,在脱离物质匮乏后极度刻薄地对待来自家乡每个保姆,围绕着保姆红娟与母亲的种种冲突,各种往事纷纷登场,原来不可理喻的各种现象也一一得到求解。当历史把那些不堪翻过去,重新走上正常轨道的同时,那些印刻在个人心里的伤痛记忆却不能轻易被岁月抹煞,而是始终如影随行,成为吞噬人性的毒蛇,在条件允许时,便会放纵出来,在另一个时代重新演绎和延续着对人性的另一轮倾轧。而故事结尾,施虐者以死亡洗脱了原罪,受害者则脱离了原有环境开始新生,在太阳升起时,那些照进心里的光,让人性重新辉腾,让所有的一切都归于平静。
    在作品里,作者显示出了对人性刻画、人物驾驭和对读者心理掌控的高超能力,让读者始终跟随着作者设计的路线往前走,随着情节的推进,逐步形成一种心理势能,当人物与事件及环境纠缠角逐到力量饱和的最后一击时,结局终于揭晓,小说的意涵却长久地闪烁着亮光。小说里,成功娘原来给予读者的是一个蛮横、小器甚至是恶毒的印象,种种行为都不可理喻,但当她唯一钟爱的宠物狗黑瓦失踪、生病、去世时,她歇斯底里的反应在让人反感的同时又让人心生怜悯,而在最后把原委交待清楚时,又让人对成功娘多了一份宽容和理解,整个人物形象逐渐从阴暗走向明亮。而对红娟的描写则是开始的极度压抑,让人顿生我见尤怜、义愤填膺的感觉,并且这种压抑感一直保存到最后,只到最后一刻才作出交待,使读者有了长久压抑后突然释放的痛快。两条主线互相交集,但都向着一个趋势在走,在经历峰回路转后同时释放,达成了一个圆满的结局。故事情节简单却又跌宕起伏,人物刻画抽丝剥茧、丝丝入扣,节奏时缓时快,色调忽明忽暗,任何时候都紧扣着读者的心弦,让人有不读不快、难以释怀的感觉。而在作品中,作者更是把自己的乡村和城市两个空间生活的经历,对过去和现在两个时代的观察和理解,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有机而自然地融合了进去。在作品里,我们不仅读到了作者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人性力量的洞察,更读到了作者对过去那段历史的警醒和当今社会现实的反思。而当故事以一句哲理般的语言结尾时,整个作品瞬间得到了升华。
    是的,个人的命运总是被裹挟在时代的车轮里滚滚向前,在这股不可抗拒的洪流里,生命和尊严都显得如此卑微,稍作抗争就沦为齑粉,而人性却总在某个时候显得如此残酷而狰狞。但历史总是向前的,不管经历多么狼狈不堪,那些苦痛与记忆,终会像大浪淘沙,沉积在历史的浩瀚里,再也无踪可寻,那些龌龊也会在阳光下化作青烟,了无痕迹。用小说去再现和回顾历史,其实也是对现实的一种警醒。当金钱和物欲主宰着社会时,对人性的新一轮辗轧是否又开始了呢?只是身处如今的你和我,又能否逃脱?
    陶青林是从我市绥宁县走出来的一位优秀的苗族作家,近年来在《长城》、《青年文学》、《花城》、《芙蓉》、《民族文学》、《清明》、《山花》等刊物发表不少作品,其创作植根底层人生,体现着作者深刻的人性洞察与深厚的人文关怀,也不断显示出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个性,其创作前景值得期待。

                                    本文原载2014年12月16日《邵阳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