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钟叶青:浅析武冈丝弦的艺术特征

(2013-07-29 10:28:48)
标签:

文化

分类: 戏剧曲艺研究与评论

浅析武冈丝弦的艺术特征

武冈市文化馆 钟叶青

 

一、武冈丝弦的历史渊源

武冈丝弦是中华民族曲艺花园中一支绚丽的奇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它起源于围桌弹唱,主要流传于以武冈为中心的邵阳、隆回、洞口、城步、新宁等地。演唱时,用扬琴、琵琶、三弦、二胡等丝弦乐器伴奏而称之为丝弦,还因其在武冈得到创新与发展,故称武冈丝弦,她植根于湖湘文化,是湖南曲艺的一个具有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格调温柔,近乎宫廷音乐和田野音乐,有别于常德丝弦,在我国曲艺中负有声名,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风格形成,一种独特的音乐现象产生,总是与当地的经济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环境、语言性格等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武冈丝弦也不例外。

据《武冈州志》记载,明成祖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八子朱封为珉王,迁至武冈,他在苏杭一带招募女乐歌伶,江浙一带的丝弦音乐随之传入武冈。这些女乐歌伶的技艺,是关不住的“红杏”,难免不飞出宫墙,为武冈民众所接受。明亡,其女乐歌伶流落民间,王宫丝弦传到州城茶馆酒肆。当时的武冈即为州治,人口密集,商业繁荣,文化较发达,兼百艺云集,不同风格的民间音乐和说唱形式竞相媲美,外来的这些小曲在武冈,与武冈当地的音乐融合,渐使丝弦小调自成一体,形成了武冈丝弦的雏形。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张坦宣,出任武冈州衙从事,擅长昆腔戏曲,又弹的一手好琵琶,与州城丝弦艺人李国珍志趣相和,经常切磋技艺,在总结吸取其他戏剧唱腔基础上,对武冈丝弦进行了创作与探讨,经过不断的改革发展,形成了武冈丝弦独特的音乐风格,在曲艺音乐上取得了重要地位。在当时还有一位对丝弦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人物,名叫钟藻,是县衙里的一位官人,其人酷爱丝弦,他和喜爱丝弦的道士游云龙一起,对武冈丝弦进行过一些词曲的加工,使其独具一格,别有特色。在清末民国之初,丝弦在武冈的街头小巷广位流传,在社会上造成了一定影响。有钱人家寿诞婚姻喜庆,商家为招引客商往往有邀请丝弦班子奏热闹的习惯。当时的丝弦不但唱遍武冈城内,且远流于武冈州所属的隆回、洞口、新宁及邵阳一带。如丝弦弹唱者、琵琶能手李振华先生就常在宝庆、隆回一带传教丝弦。到二十年代初,丝弦艺人们自发组织成立了武冈“丝弦结社”,会员有李国珍、王少郁,杨瑞祥,王炳荣、焦欲村、姚文宜,张玉如、李小梅等,李国珍为会长,民国诗人邓琅曾赋诗记其事:“清歌激起更高华,曲谱阳春未足夸,平生消遣凭丝竹,合将幽怨付琵琶”。解放后,业余文工团向丝弦艺人们学会了传统丝弦《双下山》《秋江赶船》并以化妆形式搬上舞台。七十年代,还新创了丝弦戏《方向盘》和用丝弦移植的样板戏《龙江颂·闸上风云》参加全省曲艺调演。

对于武冈丝弦怎样传入武冈还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由于清朝政府腐败,使许多长江中下游的商人和歌伎纷纷流入武冈古城,从而带来武冈丝弦。另一种说是由于元杂剧蓬勃兴起,小曲之类的丝弦不能与大剧竞争,从而退居武冈这样的小城市,从而形成了一朵清秀忧伤的小茉莉——武冈丝弦。但大家还是认为明朝朱元章之子带来是最恰当的。

二、武冈丝弦的艺术特征

正如武冈丝弦老艺人邓星艾所说的:“武冈丝弦如涓涓溪流清澈见底,隐隐清山明暗相宜。有叹怨的宫廷味,有仰天高亢的田头乐,驱疲怡佳,细嚼而为浓”。武冈丝弦音乐结构的完整,曲调优美、演唱方法的独特,表演形式的灵活自由,伴奏手法的丰富多彩,使之具有了独特的韵致与感人的魅力,因而历久不衰,深受人们喜爱,广为流传。

(一)音乐结构特征

武冈丝弦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丝弦正调,一类是丝弦杂调。在邓星艾的《武冈丝弦》一书中丝弦正调又名牌子丝弦,如【北词】、【南词】、【淮调】、【背工调】等。丝弦杂调,与民间流行的小调相类似,又称小调丝弦,它是独立体的小曲,各曲各具风貌,能单独演唱。如《放风筝》、《闹五更》、《四季相思》、《大四景》、《小四景》等。正调是构成丝弦戏的主要曲调,杂调是穿插在演唱中的次要环节。牌子丝弦在武冈丝弦曲调中数量较多,它包括《淮调》、《满江红》、《银纽丝》等154首。武冈丝弦旋律优美、表现力强,按其音乐结构及其曲牌的运用方式,又可分为单曲体和曲牌联套体。

1.单曲体

单曲体丝弦一般用来表现一个生活的片断或抒情写景的小段,乐思陈述和发展都比较单纯,情节和结构也简单,一般是基本曲调一次唱完,但也有根据歌词的需要用一支曲牌反复演唱多段唱词。有的曲目在重头反复过程中,曲调多多少少会有些变化,单曲体丝弦短小精悍、优美、旋律琅琅上口,有的活泼,有的抒情;有的宜喜,有的宜悲;有的悲喜皆宜。这种单曲体音乐绝大多数都是一曲多用,即一个曲牌均有诸种“变体”,用来表现各种不同的内容,刻画不同的音乐形象。同一个曲调所表现的音乐风格是迥然不同的,这也是单曲体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另外,单曲体丝弦大多是由民间流传的小曲、民歌、以及吸收地方戏曲音乐,经过丝弦艺人们的改编,创作和不断演出实践,逐渐发展而来的。

2.曲牌联套体

曲牌联套体:是指某一个曲牌曲头+若干曲牌+曲牌曲尾部分构成的大型体式。也就是把众多具有完整、独立内容的曲牌连接起来而反映一个共同主题的套曲体音乐,是武冈丝弦演唱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形式。有【背工调】、【淮调】、【满江红调】、【风阳调】等。其中【背工调】、【淮调】可以拆成曲头和曲尾,中间插入其他曲牌,组成首尾呼应的联曲体。如:【淮调】构成的联曲体代表作品《独对孤灯》它以【淮调】开始,中间部分揉合了【叠断桥】再回到【淮调】结束。由于采用若干个不同旋律、不同结构、不同节奏,甚至不同调性的曲调进行演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从而达到了较完美的艺术效果。

武冈丝弦的句式结构多为二句体、四句体和长短句三种。二句体在曲牌体曲调中极为普遍,四句体通常按起承转合原则构成音乐段落,是曲牌体曲调中较为常见的结构形式。长短句体随曲牌句式的结构而变化。

(二)曲调特征

武冈丝弦旋律优美丰富,感染力强,调式多变,色彩各异. 武冈丝弦的曲调与其他地区的丝弦有大同,更有小异,这小异正是它的特色与艺术价值所在。下面就对武冈丝弦的旋律、节奏和调式调性进行简单的分析。

1.曲调的旋律特征

在武冈丝弦曲调中经常出现旋律的重复,而且多为严格重复,这也是武冈丝弦中一种常用的创作手法。

如:【背工调】《摘葡萄》中在描述葡萄的长态的时候利用武冈丝弦中常见的旋律重复手法,把歌词“青枝绿叶颠来倒去”演唱,旋律的两次完全重复为后面“往下吊”的大跳做铺垫,把葡萄的长态描写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谱例21

又如:小调丝弦中的《十月古人》唱词“正月古人是新年,唐僧取经往西天”。就简短的两句也利用了旋律重复的手法,曲调就在“取”字上下了工夫,旋律也两次完全重复最后停留在变宫不稳定音上。这样更能表现取经的艰难。谱例22

 

旋律的上下跳动也是武冈丝弦的一个特点。在武冈丝弦曲调中经常出现七度、八度、九度的大跳。特别是七度音程的跳跃进行,很富有特色,而且是多种多样的。以《摘葡萄》为例

谱例23

 

该曲旋律跳度非常大,乐音的高低起伏,开始是七度的上行跳进(6-5)、(3-2)使旋律达到高潮,再是七度音的下迭回落(1-2)婉转地将旋律引入较低音区的进行。高音与低音结合得非常巧妙,这种上下滚动尤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七度下迭回落,恰似“银河落九天”。

2.曲调的节奏特征

武冈丝弦节奏既有抒情的慢板节奏又有活泼明亮的快板节奏,多以4/42/4拍为主,4/4拍一般为慢板节奏,长于抒情叙事。2/4拍变化多样,表现力强,能叙事抒情,又能议论说理。还有就是散板节奏,节奏自由,一般是紧打慢唱它是最能刻划人物内心感情,一般用在思想感情激动变化的时候出现,武冈丝弦节奏型一般以二八节奏、四十六节奏、八十六节奏居多,在武冈丝弦曲目中也有运用民间音乐罕见的三拍子。

以背工调丝弦《打扫街》为例

谱例24

 

 它运用了民间音乐罕见的三拍子,节奏与旋律连续重现,表现其沉闷难耐的心情是再好不过了,当唱到“又听得奴的冤家脚步儿响”之后陡转二拍子

谱例25

 

唱词颠倒反复,旋律跳跃,揉入“二板”节奏于旋律也是反复进行,很准确地刻画了丈夫归来的喜悦。

3.曲调的调式调性特征

武冈丝弦调式多变,色彩各异。以徵调式、宫调式、商调式、羽调式为多见,角调式较少见。如:《闹五更》、《玉美人》、《十双鞋》等曲调为徵调式,《三月踏青》、《放风筝》等曲调为宫调式。除了完整的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都具备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武冈丝弦曲调中有时为了曲调情绪发展的需要会出现曲调句末的改尾。就是指旋律已在很完整的调式结束后,却又在结尾附加一句,使全曲结束在新的音上。初听觉得很别扭,似乎搅乱了什么,但仔细想来却不然,他们之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给原来的旋律增加了动力。

以【背工调】丝弦《打扫街》为例 谱例26

 

该曲为宫调试,本应该在倒数第五小节的宫音上结束的,但它最后却结束在徵音上,这不是调式的改变,这种做法叫作“改尾“。这样是为了强调结尾,给结尾增添了新意。

调式交替也是武冈丝弦曲调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武冈丝弦中由于音乐发展的需要,在一个曲牌中,出现两个调式的交替,在两个调试的中间会出现过渡性质的旋律片断。这种过渡性质的旋律片断长短不一,有的是一个乐汇,有的是一个乐句,由于份量不足尚未形成完全独立的调式。但它在两调交替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这种调式的交替,不仅没有破坏音乐的整体感,而且还增强音乐不稳定性、丰富性和推动性,使音乐具有统一中有对比,对比中有统一的特性。

谱例27

 

 

 

上例是“羽—商”交替调式。第一乐句(前四小节)是羽调式;第二乐句(七至十一小节)是商调式;第五、六小节是过渡性质的旋律片断。这两小节虽然是第二乐句的结构部分,但从调性看却是过渡性质的。因为它的前面是纯粹的羽调式,后面是商调式的全终止,而第五、六小节具有微调式的旋法特点,因此,它象在两调式中间搭起了一座小小的桥,使羽调式非常自然地交替到了商调式。

(三)唱词特征

1.唱词的雅与俗

武冈丝弦中,牌子丝弦是雅中带俗,小调丝弦则是俗中见雅的特点。因为牌子丝弦大多为文人富家所吟,小调丝弦为贫民所唱,但不管怎样,最先还是产生于人民之口,后经闲散文人的“包装”(如历代文人爱为歌女做歌)也就由俗变雅了,慢慢地落户于富贵之家近乎宫廷音乐,曲调委婉缠绵。在武冈丝弦中,如牌子丝弦里的“风吹竹梢梧桐叶儿落,雨打芭蕉”等雅句。小调里的“正月是新年,妹把鞋子连,连双鞋子相送我郎穿”等为俗句。又如《瞎子腔》旋律接近山歌,唱词有比喻的雅,口语话的俗,词曲结合苦中有乐,乐中有苦,唱词粗俗却很形象。牌子丝弦唱词雅,这个“雅”,除了有文采艳丽之外,如有内涵也应为“雅”。在一些曲调中盼郎的哀怨多用比拟,借景生情,不直言吐露,这应为很好的“雅”。所谓雅中带俗,象【淮调】独坐绣楼,描述的是一位已婚少妇,由于丈夫赴京赶考,造成内心寂寞,出吐的哀叹,她没有明言怎样想丈夫的粗俗语言,只是独坐绣楼,百无撩奈,于是身靠金交,手捧香腮,凝视孤灯,宴鸿一对,触景生情,才俗见“何年何月何日何时得成双,时时刻刻时时记挂在心怀。”

2.衬词的运用

武冈丝弦曲调中运用了大量的衬词,“衬词”作为武冈丝弦的一部分,演唱时能够丰富曲调的表现力,也为歌曲增添了不少的生活情趣,显示其独有的特色。武冈丝弦曲调中的衬词可分为字间填充性衬词和情绪渲染性衬词两种字间填充性衬词是在唱词的字与字之间插入的无实意衬词,如:《杨柳青》中的“呀”、“哎”、“溜子莲花梅花四季花儿开,四季花儿香,杨柳青嘟嘟堂堂杨柳青”。比正词多了几倍。虽然这些衬词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但能使曲调演唱起来显得活泼轻松,形象生动。

谱例31

 

情绪渲染性衬词是在唱词中加入相应的衬词能渲染人物情绪和推动剧情发展的衬词。如:【背工调】《打扫街》中衬词运用“野草闲花休要休要采闲花,依得儿呀,呀得儿依,依得儿呀,呀得儿依”的运用,经过这一句衬词就进入了全曲的高潮部分,这样能很好的渲染剧中人物的思想情绪, 把剧情推向高潮。谱例32

 

 

()演唱特征

1.演唱形式

武冈丝弦的演唱形式丰富多样,武冈丝弦的传统演唱形式是坐唱,演唱者一般为6人。演出时很讲究坐的位置,有“扬琴对鼓板,高胡对二胡,三弦对琵琶”之说。演唱者自弹自唱,用声腔塑造生、旦、净、丑等角色,说唱故事。如果演唱曲目中的角色多于演唱者时,则每个人除担任一个主要角色外,再分别兼任,也叫“一人多角”。这种方法能使表演者驾驭整个表演的进行,同时对节奏的处理,速度、力度、强弱的掌握做到得心应手。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推移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日益追求及欣赏鉴别水平的不断提高,武冈丝弦的演唱艺术也不断改革,发展日趋成熟,演唱形式也渐趋多样化,后来根据说唱的需要,出现了双人演唱、群唱,表演唱等多种表演形式,如:《双下山》就是双人演唱,《牧鹅姑娘》、《春风化雨》就属于表演唱随着武冈丝弦的不断革新,加上了联唱、合唱,如《说唱武冈》、《武冈市个好地方》等。

2.伴奏特点                     

武冈丝弦用的主要伴奏有扬琴、琵琶、三弦、二胡等。武冈丝弦因为伴奏乐器都是弦乐,所以叫丝弦。在武冈丝弦的演唱中,演唱与伴奏是一个主从关系。演唱是主要的,但伴奏必不可少。可以说,伴奏在烘托、渲染唱腔、升华意境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托腔保调是伴奏的主要任务,武冈丝弦的伴奏形式可说是丰富多彩,常用的有随腔伴奏、垫腔伴奏和加花伴奏等方式。

3.演唱方法

武冈丝弦于曲艺范畴,是一门说唱艺术,要求说与唱的巧妙结合,它的唱法与其它民间唱法、民歌以及欧洲唱法在呼吸,气息方面的要求都很近似。武冈丝弦的发声也十分讲究运气。演唱者发声时,靠收缩小腹,两助保持支撑状态,气好像从丹田徐徐发出,对于这种发声方法与歌唱中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不谋而合,武冈丝弦的演唱还强调演唱时整个人的自然、协调,脖子、下巴、肩膀都要放松,喉头位置要相对稳定,声音高位置,只有这样发音才圆润、饱满,明亮通畅演唱才可以高低纵横,用气的急、缓、多、少才能随心所欲,控制自如,达到气息畅通,声音才能统一舒畅、深厚明亮。因此正确的运气,是武冈丝弦演唱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武冈丝弦在演唱的咬字吐字也有严格的要求以情唱字, 以字行腔, 字正腔圆是武冈丝弦咬字吐词的要求,要把字咬正, 唱准确、吐清楚,字咬得软弱无力,含糊不清是武冈丝弦演唱的大忌。在演唱中还要求演员能够根据剧情的需要加之与剧情中人物性格相适应的润腔手法。

本文从音乐结构特征、曲调特征、唱词特征、演唱特征等方面浅析了武冈丝弦的艺术特征,总结了一些自己的观点,武冈丝弦作为武冈代表性文化,是武冈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艺术实践中,将真挚情感与艺术智慧融为一体创作出的珍品,它在长期流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有别于江南丝弦、其它曲艺及音乐的自身特点,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通过对武冈丝弦的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开拓性的初探,在己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扩充,希望可以让更多的人来关注、了解和研究武冈丝弦,为发展家乡的民间艺术事业,促进武冈丝弦的可持续发展勉尽自己微薄之力。同时我们也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广大群众的支持以及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武冈丝弦这一朵民间奇葩一定会散发出它特有的清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