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1 老师对孩子有偏见怎么办(第3稿)
(2017-08-02 22:20:24)分类: 教育叙事 |
老师对孩子有偏见怎么办
【聚焦问题】
玲玲从小活泼好动,爱玩爱闹,说话叽叽嘎嘎,像个疯丫头。自从上了小学后,玲玲父母被老师“投诉”已是家常便饭,他们也想了很多办法去影响和改变玲玲,随着年龄的增大和父母的努力,她有了很大进步。虽然还是好动,但学会了控制自己,尽量做到了不影响别人。在父母鼓励下,四年级时决定参加班干部竞选,希望通过担任纪律委员一职进一步改变自己,做一个文静女孩。
开学第一天,玲玲垂头丧气回到家把自己关在房间。妈妈做好饭,叫她吃饭却不开门,这时才发现她有点不对劲。妈妈关切地走到玲玲身边问道:“怎么啦,玲玲,今天是不是不开心啊?”
这时玲玲终于忍不住了,扑进妈妈怀里直流眼泪。 经过好一番安抚,玲玲才平静下来,断断续续说了事情原委。原来今天选班委,玲玲在演讲时,明确说明了自己参加竞选的目标,一是为了更好地约束自己,促进自己成长;二是愿意为建设更好的班级出一份力;同时还保证自己会以纪律委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做好工作。没想到最后还是得了零票!班里的同学都说玲玲平时自己太好动总停不下来,自己都管不了自己,肯定不能做好纪律委员。更令玲玲伤心的是,没想到班主任和同学们的看法一样,还叫玲玲以后严格要求自己,尽量文静一点,别影响班级纪律。
妈妈特别心疼,一边轻拍玲玲的背,一边说:“妈妈知道你受委屈了……”妈妈的话还没说完,爸爸忍不住抢着说:“就是,我们玲玲是好孩子,我们才不希罕那个什么臭纪律委员,老师和同学都对你有偏见,既然这样,下次叫我们玲玲做,我们都不要做!”
面对老师对孩子产生的偏见,父母应该怎么办?
【行为分析】
玲玲竞选班委,因老师和同学对她有偏见,不仅失败,而且还得到了“语重心长”的提醒。对于正在追求积极进步、不断想改变自己的玲玲而言,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还会伤了她的自尊心,甚至有可能使玲玲从此一蹶不振,真正成为一个“疯丫头”。很明显老师这种偏见是不对的,是不利于玲玲的进步和改变的。老师既没有看到玲玲多年来的进步,没有看到玲玲想通过竞选纪律委员来进步一步改变自己的美好希望。
正所谓“一个巴掌打不响”老师对玲玲的偏见也是事出有因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篇》认为偏见是指根据一定表象或虚假的信息相互做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现象。正是玲玲从小好动,爱玩爱闹,并长期被老师“投诉”才蒙蔽了老师和同学的双眼,让老师和同学判断失误,偏见就这样产生了。更何况,一个老师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工作繁重,精力有限,不可能对每一位学生的每一时间段的思想表现状态了如指掌,凭过去印象导致判断失误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面对老师对玲玲的偏见,玲玲父母的做法是不明智的。玲玲妈妈觉得孩子受了委屈,这导致玲玲觉得更委屈,不利于玲玲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偏见。玲玲爸爸的态度更加消极对抗,不仅引导孩子逃避问题,推卸责任,而且在孩子面前说老师的不是,贬低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更不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
【改进方法】
一、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受到的偏见
老师对自己的孩子有偏见,作为父母,感觉难受,为孩子鸣不平,对老师有看法,巴不得立即找老师理论一番,给孩子讨个公道,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利于解决问题,因为这只是在宣泄情绪。作为玲玲父母,首先要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用积极态度面对问题。要认识到偏见是正常现象,老师对孩子的偏见并非故意,而是事出有因。更何况,老师也不是圣人,也有错的时候,要站在老师的角度想一想,老师是不是真的对孩子有偏见,老师希望我们父母如何去解决这件事以达到双赢的结果。最后循序渐进解决问题,消除偏见。
二、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偏见
面对老师和同学的偏见,父母必须站出来引导她正确对待。首先引导她正确宣泄自己的情绪,如果想哭就让她哭,想画就让她画,想砸枕头就让她砸枕头……原则是保护孩子,别让孩子用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方法宣泄情绪就行了。
等孩子情绪稳定后,引导孩子诉说自己遇到的事情;同时教给孩子正确的处理办法。可以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通过心理换位,去发现老师和同学对她产生偏见的原因,知道让人产生偏见,根源在“我”。最后鼓励她化想法为行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老师和同学证明自己是遵守纪律的好学生,逐渐消除老师的偏见。
三、家校合作消除对孩子的偏见
当玲玲和她的父母都能正确看待老师的偏见后,还需要家校合作,主动向老师解释,澄清误会,消除对孩子的偏见。
玲玲的父母要主动走出第一步,可以和老师就玲玲这一次落选的事进行一次深入交流,让老师知道玲玲为这一次竞选所作的努力,同时用具体事例告诉老师自己和玲玲近几年为了进步所作的努力及取得的进步;然后表达玲玲想继续进步的愿望,请求老师帮忙,亲密合作助其成长。接下来,坚持与老师保持密切联系,帮助玲玲不断进步,直到她能完全自控,既不影响自己,也不影响他人。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指导孩子主动表现自己的进步,让老师和同学看见自己的努力与改变,才能逐渐消除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