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龙:华为,巨人是否依然善舞?(上)
(2017-11-24 10:30:01)分类: 经济评论 |
去年6月份,华为老总任正非参加全国科技大会,并且在《新闻联播》上发声——“中国13亿人每个人做好一件事,拼起来就是伟大祖国”。我后来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华为的迷茫,中国的迷茫》
—— 发表于本公众号去年的六月中旬。
那篇文章我写得非常乱,既没有条理,也没有太好的逻辑,文笔也前后矛盾,和我一向的文章很不一样。我向来写文章,都是叙事清晰,观点分明,条理性也不差,当时只是隐隐约约感觉华为会进入一个比较长时间的“迷茫期”。
—— 或许我当时写文章也是一种迷茫状态,有一点点感觉,但是抓不住要点,所以写得非常乱。
那篇文章我发表1天多,在读者善意批评之下,还是把它删除了。毕竟不能以己之昏昏使人昭昭,自己都没有把问题想透,就乱写一气,那是误导别人。
【公关危机显出官僚主义】
时隔一年半以后,近期华为的一款手机,和不可描述原谅色的zong组织,竟然发生了一些交集。而华为的公关部门,站出来的姿态,不仅生硬,而且还颇有一些威胁性
—— 甚至考虑诉诸于法律手段。考虑到很多吃瓜群众,对原谅色已经有点不感冒,华为此番公关很有点失民心。
作为一家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科技巨头,华为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在通讯市场已经远超第二名的爱立信,乃是货真价实的世界第一。在手机市场,近期占有率也超过了苹果,位居世界第二。而且有自己的芯片设计团队,每年的技术投入,以及全世界申请的专利,也是遥遥领先于其他友商。
至于未来,5G时代到来以后,以华为的提前布局和深厚技术积累,肯定能够在全世界赚得盆满钵满。所以,华为还强大着呢,这一点小事,既伤不了筋,更不可能动得了骨,甚至连皮外伤都不算,起码我认为华为内部连处理人都不会。
那么,华为是否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非也。如果说,这一次的公事公办的“危机公关”,显示出这家公司官僚主义做派的话,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面对成长的天花板,华为是否还能够保持强大的创新能力,继续引领下一个时代?
华为成长至今,IBM名义上是华为高薪聘请的流程顾问,但实际上一直是华为的老师,更贴切地说,是华为追赶的目标。早年间,任正非曾经不止一次说过:“我们只向一个顾问学习,只学习IBM。”
2017年的世界五百强,IBM排名81位,华为排名83位,以IBM现在不温不火的状态,华为仍然还在增长的态势来看,2018年华为还能够前进不少,超越IBM已经不是问题。但是这个超越,对华为来说,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作为华为对标的IBM公司,现在也遭遇了问题,在美国的资本市场,IBM在众多的IT同行里,地位在不断地下降。微软、亚马逊的市值都接近5000亿美元,相当于3个IBM。至于苹果,按照最新的市值计算,已经相当于5家IBM。股神巴菲特两年前曾经买入IBM公司的股份(更多目的为了维护美国的高股价和道琼斯指数),如今算下来,损失已经接近30%,
IBM在互联网时代,因为转型困难,已经落伍于时代,虽然在技术上依旧底蕴深厚,但是无论是盈利能力还是发展前景,都很难看好。而紧跟IBM步伐的华为公司,同样在互联网时代,遭遇了类似的困扰。
【互联网时代的生态链玩法】
互联网时代,技术仍然很重要,实际上,无论是腾讯还是阿里,在技术上的投入都非常巨大。虽然不像华为要做大量的基础研究,但是在商业模式创新和互联网产品进化上,仍然投入非常巨大。
在互联网时代,比技术更重要的是生态链,用户的生态链(即所谓的应用场景),还有一个是产品的生态链,就是围绕在周围的合作伙伴。
由于华为出身于电信设备供货商,互联网基因比较少,无论是用户生态,还是合作伙伴生态,都是弱项。在任正非看来,互联网不过就是个锄头,而实体经济才是真正种地。他认为,(互联网)虚拟经济就是实体经济的工具,不能把工具当成目的。
但是从锄头进化成拖拉机,进化成更高级的农业机械呢?会不会本质上提升农业?会不会打造出新的产业链?互联网虽然是虚拟经济,但是也在一步步落地做实,无论是电子商务,还是智能交通,或者是移动支付,都在大幅度提升这个社会的商业效率,并且在其中赚得盆满钵满。
我们的互联网生活,已经离不开腾讯或者阿里,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其他各种形式的消费和娱乐,这两家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巨头,深深地渗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里。没有华为的手机,还可以用其他国产手机,甚至可以用三星苹果,但是如果离开了微信、qq或支付宝,你会发现生活竟然变得非常不便,而且朋友圈子骤然缩小,自己被这个世界彻底孤立。——
这就是生态链的力量。
关于合作伙伴的生态链,腾讯和阿里都做得不错,特别是腾讯,无论是个人的内容创作者,还是合作伙伴,很多都从腾讯体系中受益。而华为,并没有完全摆脱业界黑寡妇的形象。
黑寡妇这个概念,是任正非在2010年PSST体系干部大会上提出来的。黑寡妇是拉丁美洲的一种蜘蛛,这种蜘蛛在交配后,雌性会咬死并吃掉配偶,作为自己孵化幼蜘蛛的营养,因此民间为之取名为“黑寡妇”。(类似的还有蟑螂)任正非的原话是这么说的:以前华为跟别的公司合作,一两年后,华为就把这些公司吃了或甩了。华为跟别人合作,不能再做“黑寡妇”,要开放、合作、实现共赢,多把困难留给自己,多把利益让给别人。
虽然这几年来,华为一直在提倡“做厚供应商”,希望加强与优秀供应商的合作,实现共赢。但是从实际的效果来看,并不理想。股市上有阿里概念股,有腾讯概念股,但是华为概念股一直不多,华为的销售额相当于BAT的总和还多,但是对产业链的贡献,却并没有那么大,华为已经习惯于自己的强势地位,而且选择零配件供应商,也都选择市面上的一流供应商,更不会投资扶植初创企业。
“独行快,众行远”,在互联网时代,谁的生态链越强大,谁能够聚拢的资源就越多,谁就能够做得更大,自从腾讯公司在“3Q大战”以后,全面打造开放平台,历经几年就修成了正果,最近的市值更是超越了FaceBook,达到了5000亿美元以上。在腾讯旗帜下,一大批的创业者在崛起,为腾讯打造了宽广的护城河。
诚然,一家公司要变革是很困难的,越是成功的企业,变革起来就越难。让华为这样一家以自有技术体系为核心的公司,走向开放式产业生态链建设,这个转弯幅度太大,既需要时间,也需要投入,更需要公司上下定下决心。
如果开放是趋势,建立产业生态链是巨头的必然之路,出色如华为,一样需要适应时代的大潮。否则即使不被淘汰,也可能会被超越。
【追求洋气,不接地气】
华为的起家,就是从广大的中国县乡电信局。在那些洋品牌看不上,不愿意做的地方起家,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走基层路线太累,赚的利润率也不高,而且对于追求世界一流的华为来说,形象层次太低了一些。随着华为原始积累的完成,企业也渐渐走向高端。现在的华为,是国际化程度最深的企业,不仅全球设立研发中心,聘请世界一流科学家,建设世界一流实验室,而且华为的主要供货商伙伴,都是行业顶级的企业。
这都不错。中国人就应该创办世界一流的企业。特别是产品质量标准,就应该向世界一流标准看齐。去年爆出的华为手机挡子弹的新闻,着实让华为的产品质量露了一把脸。
不知道是不是彻底国际化,还是忘了自己当年在城乡打拼的出身。华为在中国内地市场,渐渐变得洋气十足,高贵气十足,却慢慢不接地气。不仅签约各种国际巨星做广告代言人,而且各种平面宣传海报,也是用上一堆的国外模特。在海外用这些模特情有可原,但是在中国内地,实在是不接地气。
不知道是不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最近的华为Mate 10
Pro,推出的视频广告就做了很大的改变。视频讲述了一位消防员在执行任务后,与女儿视频对话,女儿从视频中看到爸爸被烟火熏黑的脸,跑到水龙头拿着手机冲洗,说道:“爸爸你的脸脏了,我给你擦擦脸”。
—— 这就是一个非常接地气的感人广告,从传播的效果来看,很多人都给予了非常好的评价。
然而,要做到真正地接地气,可不是一个广告能够改变的。华为应该想想,最初起家的时候,是怎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所谓不忘初心,对华为这样的巨头,同样是适用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