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问中巴关系到底有多深,导弹代表我的心

(2017-03-28 10:41:19)
分类: 百家争鸣
之前笔者曾简要介绍过中沙的“东风三号”交易。但大家要知道当时两国尚未建交,这笔交易看似吓人但难以反映两国的关系远近,更像是中国的一次战略风投。本文要将的中巴导弹交易,其主角“东风十一号”射程不比“东风三号”、也没有吓人的核打击能力。但却是中国几笔弹道导弹外贸交易中最先进的型号。能拿到这种货物,其关系跟中国显然非同一般。

图1.066人的骄傲

上世纪80年代末,“东风十一”进入定型试飞阶段。这是中国第一种300千米射程的战役战术地地导弹,采用多项先进技术。比如捷联惯组在有效降低导弹仪器舱质量的同时还大大提升了精度,数次打靶均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高精度;固体火箭发动机反向喷管使固体发动机燃烧时间可控,首次实现精确控制固体导弹关机速度,进一步提高了导弹精度;弹头尾部装有四片全动尾翼,使导弹在再入过程中可按预编程序实施一定过载的机动飞行,提高突防能力。

图2.新技术的应用大大缩小了惯导系统的体积和质量

随着巴方对M-11系统的全面引进,新一代300km级和700km级弹道导弹计划相继启动。据海外媒体称,巴基斯坦共得到30~40枚导弹(有些数据来源中这个数字提高至84枚),最先部署在了拉合尔城以西的Sargodha空军基地。此后,在中方协助下巴基斯坦建立的导弹生产线,由NDC (后来也有NESCOM的科研人员参与研制) 组织仿制并批生产M-11导弹。M-11设计射程290km,比DF-11短了10km。这完全是为了规避MTCR(《导弹技术控制协议》)的限定,以便顺利出口——据外媒报道,即使我们采取了这些措施以符合MTCR的规定,美国依然制裁了中国。这一时期中国的商业航天发射曾因中巴M-11交易屡遭美国阻拦,几乎把我国提出了国际市场。

图3.美国的报复又准又狠

仿制工作于1997年前后全面展开,巴方的“仿制品”被命名为Hatf-III Ghaznavi(中译为加兹纳维),这个名字来源于公元11世纪时阿富汗的征服者Mahmud of Ghazni。史书记载加兹纳维指挥穆斯林骑兵席卷印度马图拉、坎纳基等地,摧毁印度教徒在当地的势力。由此可见巴军的命名是意有所指了。Hatf-III长9.64 m,弹径0.88m,质量5,256 kg,由固体发动机喷口处的4片燃气舵控制导弹飞行姿态。弹头带4片三角舵面,可用于导弹末端弹道调节,以提高打击精度。可携带500kg的常规或者核战斗部打击290km外的目标。值得一提的是,Hatf-III是巴基斯坦弹道导弹谱系中首次采用头体分离设计的型号。具体的分离手段是借助弹头末端的小火箭发动机产生燃气流,经过四个喷管喷射,增加弹头的速度使之与弹体分离。这种设计一方面减小的导弹CEP,使对方的预警雷达难以尽快探测到目标,压缩了预警时间,增加了测算弹道的难度,从而提高了弹头的突防概率;另一方面,当导弹体积、质量超过一定范围后,弹体于弹头质量和体积都将相差悬殊,即使推进剂燃烧完剩余的空壳质量和外形也足以改变整个导弹的质心以及气动焦心,增加了控制难度,最终影响弹头的打击精度。因此,让弹体脱离,使弹头有一个相对简单的受力环境和控制条件,更容易提升精度。

图4.眼熟不?

巴方对M-11的引进是全方位的,不仅仅建立了导弹生产线,同时也仿制了M-11体系内的其他分系统,比如Hatf-III的TEL车也是来源于DF-11的WS-2400,而非MAZ系列。这一切都表明巴方是多么急切的想建立一个较为现代化的固体弹道导弹研制体系并在短期内具备实战能力。

Hatf-III于2002年5月首次试射。早期批次的精度并不高。不同的信息来源都显示其原型M-11的CEP达到数百米,globalsecurity认为其CEP达到200m,而另外一些来源则给出了500m~600m的数字,不知这个只是指出口型的精度,还是DF-11早期精度的如实反映?后期的改型用上了巴国产的惯导系统,CEP缩小到50m以内,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中方在其中应该扮演了重要角色,虽然巴基斯坦是在M-11的基础上发展出Hatf-III的,但研制过程中也在不断吸收新技术新工艺来改进导弹的性能,这其中也包括对DF-11A的一些新技术、新设备的借鉴与应用。

图5.试射

相比于引进自曹县的液体导弹技术,巴基斯坦更重视中国朋友送来的固体导弹技术。从此以后巴基斯坦的弹道导弹发展进入快车道,先后研制出射程超过600千米和上千千米的固体弹道导弹。巴基斯坦也因此成为与印度平起平坐的有核国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